理论教育 东北小上海:招贤纳士,共同打造未来!

东北小上海:招贤纳士,共同打造未来!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辽源重工业发展早、技术先进,轻化产业比较丰富,农畜产品优势强大,人们生活水平高,穿着饮食个性化、时尚化,被称作“东北小上海”。他们很感兴趣,在总结辽源工业发展中提出了辽源是“东北小上海”的美称,后在全省乃至全国传开。新中国成立前煤炭工人被称为“煤黑子”,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矿工。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辽源市进行引进工业项目和人才工作,从上海各大国有企业中引进100多位技术人才。

东北小上海:招贤纳士,共同打造未来!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辽源市轻重工业发展较快,尤其以先进技术大量出产优质煤炭而闻名全国。20世纪60年代,辽源引进了大批上海专业技术人才领创企业。辽源重工业发展早、技术先进,轻化产业比较丰富,农畜产品优势强大,人们生活水平高,穿着饮食个性化、时尚化,被称作“东北小上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进入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期,辽源市为了解决地方财政来源和煤矿家属就业等问题,开始筹办地方小型工业。当时苦于一无项目、二无资金、三无人才的情况,但本着自力更生的原则创办地方工业。

在省政府的倡导下,辽源市向国内发达地区和城市学习,开创引进工业发展的办法和举措。当时,上海无疑是全国经济和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辽源把靶心瞄准了上海,组织人员多次去上海进行项目考察、招揽人才、引进技术。辽源本着“无中生有”的原则,从上海引进大批项目。

纺织业引进了针织内衣、绒布、灯芯绒、平绒、金丝绒、丝绸、针织袜、尼龙袜及服装制作等工业。轻化工业主要有塑料加工、油脂化工,包括香皂、肥皂、甘油、脂肪酸、鞋油等生产线,在日用塑料用品生产项目中有牙刷木梳盒、纽扣、文具等。化工产品生产项目有小苏打、糖精、有机染料等。电化工业生产项目有电解食盐电解水氯气电石、苯钾酸纳、食品防腐剂、硝化纤维、聚苯乙烯酚醛塑料等。生物制药产品项目有乳酸钙、柠檬酸等,填补了当时东北市场的空白,被列入东北生产儿童药品的唯一厂家。以上海模式筹建了市服装厂,为全国提供服装生产服务,多种服装产品被上海服装厂指定挂上海服装厂生产商标,在全国销售。这些行业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初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在东北很有名气。

当时,辽源工业发展的特点:一是新产品种类多;二是雄厚的技术力量;三是学习上海经验取得了成效,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辽源生产的糖精每吨卖价最低5万多元,年产量80吨以上,上缴国家税金达40多万元;灯芯绒被四平和梅河口百货站全部包销;水晶牌鞋油被评为东北名牌产品;乒乓球被国家二轻部定为三大生产厂家之一;尼龙袜是东北唯一厂家;味精生产在吉林省是第一家;纯粮发酵9度米醋闻名全国;泡沫塑料人造革生产在省内具有突出地位;辽源市与吉林大学合作研制出我省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在砂子炉项目上应用研制生产的碳纤维新材料为我国原子弹发射所采用,得到国防科工委的首肯,为国家生产了相当数量的炭纤维产品,研发人员受到了国家的表彰和奖励。

省委多次派人来辽源进行调研,其他地区和城市纷纷到辽源来学习经验,吉林日报社曾派以编辑部主任王旭为首的数人到辽源调研工业发展情况,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工厂都有从上海引进的新产品、新技术,而且这些新产品都是以从上海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为研发主角。他们很感兴趣,在总结辽源工业发展中提出了辽源是“东北小上海”的美称,后在全省乃至全国传开。

辽源以煤炭工业为基础。新中国成立前煤炭工人被称为“煤黑子”,新中国成立后被称为矿工。当时,有大批矿工家属需要安排工作,财政由供给财政改为自给财政,寻找地方财政来源,就需要发展地方工业。根据省委的指示精神,辽源市进行引进工业项目和人才工作,从上海各大国有企业中引进100多位技术人才。引项目带人才,原工资待遇不变,给解决住房,生活待遇从优,每月补贴一定量的细粮。

辽源市发展的第一个地方国营企业为针织厂,主要生产内衣。从上海买设备、招聘工程师和技工,首批招聘达到了105人。以后逐渐引进工人,为辽源学习上海先进技术、发展地方工业开启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辽源以上海工程师江大军为首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力,建立了辽源市第一化工厂,生产小苏打、糖精等产品;后又借聘了上海化工厂的一位夏姓工程师生产电解双氯水。从此,拉开辽源化工业发展的序幕。

以上海第一制皂厂工程师陈云芳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员为主力,建立了辽源市制皂厂,即后来的油脂化工厂,改革后更名为紫禁城香皂厂,生产香皂、甘油、皮鞋油和脂肪酸产品。

以上海私营塑料厂潘宝泉技师为代表的一部分技工为主力,建立了辽源市塑料厂,主要生产塑料制品,如牙刷、乒乓球、纽扣等民用生活用品和文体用品。

上海制药厂工程师李道绪、吴兴复来辽源创办了制药工业,生产生物化工产品,如乳酸钙等。

上海某化工厂工程技术人员郭兴汾、王根源来辽源创办了辽源电化学工业,生产电解食盐和电石有机化工产品。后来因工业调整,郭兴汾、王根源转为开发研究人造革,成立人造革厂。王根源还参与了感光材料的研制。

上海工程师王志昭来辽源创办了味精厂,生产味精和葡萄糖

50年代初,针织厂迁址营口,留下部分工程技术人员和矿山家属。为解决就业问题,又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引进人才工作,开始创办一些劳动密集型轻工业。(www.daowen.com)

以张雪纯为代表的工程技术人员来到辽源,创办了纺织工业,恢复了针织厂,又创办了丝绸厂、棉织厂。薛义谋主抓平绒、金丝绒、灯芯绒等丝绒类产品生产,王继昌主抓了丝绸行业;由上海第一袜厂来辽源的朱科长筹建了第二针织厂。

1960年8月,辽源与上海纺织局协商,由上海纺织局派上海丝绸工业公司经理陆沛山和上海纺织公司负责人汪剑凡、袁步宽及上海国棉二厂负责人单湘等数人来到辽源创建了辽源市化纤厂。大批掌握先进技术的上海人才引进,一系列轻重化工医药企业的成立,形成了辽源轻重工业快速发展的格局。

在学习上海、引进产品及人才的基础上,辽源进一步加大了引进人才和产品开发力度,更加明确发展地方工业方向,确立拓展延伸“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的“四新”目标。在引进上海新产品方面,以轻纺工业为基础,扩大到化工行业、电子行业、机电行业,寻求全方位全面发展。由于从上海引进人才后,上海方面对工程技术人员外流进行了控制,辽源把触角伸向全国,继续寻找需要的人才,如在天津、河北、辽宁、哈尔滨、长春等地广招人才,重点目标放在东北三省。

在长春引进人才,主要是放在“三所两校”,即长春应化所、光机所、地方工业研究所“三所”,农学院和光机学院“两院”。首批招聘来到辽源的有长春应化所研究员李涤非、徐刚、贾正义、闫炳义、吴聚义等,长春光机所杨乃森、长春农业大学吴兴复等,他们来辽源创办了石油化工厂,增加了石油化工产品的技术力量。李涤非主抓了炭纤维和化工行业生产发展,徐刚、闫炳义主抓了银粉、锌粉、高级涂料的生产项目。

从哈尔滨、沈阳聘请的袁炳义、梁子明、任文修等人来辽源后,负责研创、生产加工食品,包括面包、糖果、香肠、米醋等产品。他们来到辽源,极大地改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辽源及周边地区人们食品单一的现状,推动了辽源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

1964年以后,又从天津大学聘请了王智昭、周步凯等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碳纤维砂子炉化学工业的研究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到60年代中期,辽源市大批引进人才、引进项目,为辽源工业的发展奠定了雄厚人才和技术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辽源发电厂厂小志气大,突出抓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先进生产管理工作,特别是极其重视安全生产,多次受到国家表彰。1964年2月1日,水电部在辽源发电厂召开现场会议,推广了电厂安全生产、开展“小指标”竞赛和企业管理经验,对全国相关工业企业生产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在辽源市地方工业中,首先发展起来的是轻纺工业,一方面是因为有一定的基础,另一方面是为了满足人民改善生活的需要。

20世纪60年代,市塑料厂学习上海先进经验技术,生产的乒乓球质量有了显著提高。

辽源市药材经理部和辽源市医院相继建立了配剂室和制剂室,开始试制生产中成药产品。1956年成立国药加工厂(1963年改为辽源中药厂),批量生产中成药。当时能生产十几个品种的产品,年产量20—30吨。名优药品有鹿胎膏、太极丸、牛黄清宫丹、降压平片、女宝、麝香接骨丹、再障生血片。

1950年,辽源市开始生产组合农机,制造普通车床。1960年试生产电瓷瓶。1963年生产电线产品铝绞线,产品畅销并出口越南。辽源煤机厂1970年自行设计制造的MLX-50型单滚筒小型采煤机,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1971年设计投产的MLQ-80型可调单滚筒采煤机,成为国内第一代采煤机品种,该厂也因此成为全国3个采煤机生产基地之一。同年,MLX-50型采煤机荣获中国科技大会奖等荣誉。

辽源市的塑料工业是从轻工业分离出来的,成为当时辽源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国民经济发展的前3个“五年计划”时期,辽源地方工业从小到大、从少到多,逐步形成了纺织、电子、塑料、医药、新材料等38个门类产业,工业企业达200多家,可生产上千种工业产品。20世纪60—70年代,辽源市工业经济发展在吉林省内产生一定影响,被誉为“东北小上海”,实至名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