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一五时期地方工业建设测评

一五时期地方工业建设测评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五”计划期间,辽源地方工业发展较快,坚持以“中小型为主和分散建设”的方针,以满足多方面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不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按照“全国平衡,统筹兼顾,增产节约,重点建设”的方针,全力发展地方工业。“一五”计划期间,市区地方国营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额达351.

“一五”计划期间,辽源地方工业发展较快,坚持以“中小型为主和分散建设”的方针,以满足多方面生产和人民生活需要为目的,充分利用地方资源,不片面追求产值和利润,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生活需要。

1953年,中共辽源市委、市政府根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精神,初步制定了一个五年计划发展指标,并在实践中加以充实完善,摸索长期经济发展规划的经验。1955年8月,依据《全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和吉林省《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了《辽源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

辽源经过3年的国民经济恢复,全市地方工业虽然有一定的恢复和发展,但基础仍然十分薄弱,主要依靠传统的煤炭工业和电力工业支撑地方工业。全市仅有市企业公司名下的粮食加工和染织加工等几个部门,加上油酒厂、联合铁工厂、针织厂、化粪厂、屠宰厂、印刷厂、家俱厂、猪鬃牙刷厂、土窑厂等,有限的地方国营厂和联合加工业基本都是厂房简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生产能力低下,根本达不到国家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要求。辽源地方工业发展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按照“全国平衡,统筹兼顾,增产节约,重点建设”的方针,全力发展地方工业。利用地方资源,采取国营和合作的方式,发挥现有企业的潜力,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力更生,以“小燕垒窝”的方式兴办地方工业。采取“滚雪球”与“母鸡下蛋”的形式,逐步扩展。

辽源依靠现有的工业基础条件,首先从发展地方轻工业开始。根据全市工业整体情况,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辽源市油酒厂是1952年合并了数个油、酒、粮加工厂创办起来的。1953年,粮油加工部分划入市企业公司管理,从中剥离出传统的酿酒业,建立辽源市酿酒厂。酿酒厂生产瓶装和散装白酒。由于条件有限,酒厂半年生产半年闲。于是,利用本地盛产的柞蚕资源建立了1间木框缫丝车间,进行缫丝抽丝生产。1955年,争取了国家资金,缫丝车间从酿酒厂分离出来,成立辽源市缫丝厂。1957年,随着生产种类不断增加,抽丝生产转为丝绸生产。随后,缫丝厂更名辽源市丝绸厂(初期建厂一般都标有“国营”字样),成为吉林省内较早生产丝绸产品的企业。

1952年,改造了原西安市造纸厂,与清原县两家私营手工纸厂合资,仅用1.4万元投资,创办了辽源市造纸厂。造纸厂最初是靠一种“72”吋小纸机生产,其余都是手操纸生产。1953年,在辽东省[1]支持下,投资50万元改造生产设备,增设1台造纸机。研发生产出国内外闻名的水纹牛皮纸,仅用4个月时间就收回了投资成本。1957年,市造纸厂产量达2505吨,产值达350万元,实现利润53.2万元。

1953年,辽源土窑厂用土坯和砖头扩建厂房,成立辽源陶瓷厂,除了生产民用缸盆、耐火砖外,增加耐酸坛、耐酸管、民用瓦等产品。1957年辽源陶瓷厂更名为辽源市耐酸厂,自主生产耐火、耐酸产品,耐酸坛被评为吉林省优质产品。

1953年,扩建中的辽源市针织厂。

1953年,家俱厂改为市木材综合加工厂,增加了手压刨、打眼机、带锯等机械设备,主要生产办公桌椅、家俱等,当年实现利润2.5万元。同年,辽源成立了制鞋厂,主要生产皮鞋布鞋,年产量3000多双。

当时,百货商店进货的布料中,白布多,色布少。辽源依据市场的需求情况,采取“请进来,派出去”的办法,从沈阳请来2名技师,又派出干部、工人去外地学习,创办了市硫化蓝染织厂,生产硫化蓝染料。1953年,该厂购置了新的机器设备,实现半机械化生产,年产量近200吨。1956年,按照国家规划,硫化蓝染织厂转产,成立辽源市化工厂,主要生产苏打、糖精、银粉等化工产品。

1954年,辽东省并入辽宁省,辽源市划归吉林省管辖。市针织厂被辽宁省搬往了营口市,仅留下1个手套纺织车间。辽源将手套纺织车间与1家私营织布厂合并,创办了辽源市棉织厂,从天津私营裕民机械厂和治达机械厂购进100台纺织设备,在上海十三联营公司请了1名顾问,指导设备的安装、试车生产。1955年5月,增加37台丰田织布机和20台木架织布机,每台每年设计能力可达360匹,主要生产灯芯绒、平绒等绒织产品,填补了吉林省同类产品的空白。(www.daowen.com)

1955年,合并私营的“南方酱园”和一些糕点铺,创办辽源市食品厂,产品有糕点、咸菜、糖果等。市食品厂1956年开始生产味精、米醋、葡萄糖等。随着生产不断壮大、产品品种增多,从中分离出辽源市糖果厂、辽源市味精厂。

1956年,建立了辽源市国药加工厂,生产中丸药类、散类冲剂、药膏等十几种产品,当年产量达20吨左右,创产值利润5万多元。

1957年,市骨把猪鬃牙刷厂扩大生产,更名为辽源市日用化学厂,主要生产纽扣、牙刷、皂盒等,在原有产品上增加了漆纸、漆布等。随后又研制生产出有缝乒乓球,建立了辽源市乒乓球厂。当时,原材料由国家统一调拨,该厂是吉林省唯一生产乒乓球的厂家,出口法国,是辽源出口较早的产品之一。

重工业生产初期,从生产农用工具开始。1954年,从市联合铁工厂中剥离出薄铁加工业,成立市金属制品厂,生产薄铁用具。扩大生产后,生产铁丝、铁钉等。

1956年,创办了辽源市机械厂,主要产品是生产农用双轮双铧犁,以后又生产“6—Am”浮选机。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为适应农业机械化需要,机械厂研制和生产了农用中耕机,衍生出辽源市中耕机厂。该厂生产发展较快,产品种类逐渐增多,相继分设和建立了重型机器厂、通用机械、车床厂、钢管厂、电机厂等,辽源开始踏上重工业发展之路。

为发展地方工业所需的技术力量,辽源市注重技术人员的引进,从1953至1954年间在上海招聘了工程师、技师8人,对当时基本没有更高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辽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力量。他们为辽源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和技术,为发展辽源市地方工业开阔了思路,进一步改善和创新了工业产品品种,拓宽了地方工业发展之路。如:乒乓球、漆纸、漆布、人造革、鞋油、味精、感光材料、糖精、苏打、印染、针织、香皂、相纸、化工等产品的生产和发展,贡献了很大的力量。有的工程技术人员从上海弄来了设备,提供了品种和技术;有的与上海建立了工作关系,为辽源地方工业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一五”计划期间,市区地方国营工业基本建设总投资额达351.9万元。其中,生产建设性投资占88.7%。利用这些投资新建、扩建了缫丝厂、肥料厂、化学厂、建材厂、机械厂、耐酸厂和优抚总厂7个新兴企业;改建了原有的造纸厂、棉织厂、食品厂、木材家俱厂和自来水厂5个企业,初步改变了地方工业落后面貌。

至1957年底,辽源地方工业实现的总产值,相当于“五年计划”规定指标的149%,比1952年增长476%,每年增长速度为42%。新建和扩建的企业,利润超过投资总额的44.8%。有17个企业的固定资产比1952年增加122.6%。地方国营工业总产值,占市区的1/2。平均每年实现产值6818万元,实现利润每年都在200万元左右。地方工业的产品品种,由1952年的80余种增加到245种。其中灯芯绒、糖精、银粉、油墨、乒乓球5个品种是东北三省唯一的生产厂家,填补了东北轻工产品的空白。

【注释】

[1]辽东省由东北人民政府1949年4月21日批准设立。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辽东省、辽西省,合并为辽宁省;原辽东省所属的通化、辽源、靖宇、集安等13个市县划归吉林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