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急救中心建设提升危重病救治水平

急救中心建设提升危重病救治水平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诊危重病科下设“急诊医疗组”及“ICU病房医疗组”。同时,明确急诊危重病科作为全院急救能力培训基地,形成各级各类医师“急、危、重症临床诊疗能力”岗位培训计划及考核标准体系。由人力资源处、医务处协同内、外科教研室和急诊危重病科制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培训和考核细则,培训人员出科前需通过相关理论及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

急救中心建设提升危重病救治水平

急诊具有患者多、病情重、工作量大特点,迅速、准确、及时的救治是挽救急诊危重患者生命和改善预后关键。为推动急诊危重病诊治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及学科发展,提高诊疗水平,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急诊抢救—临观—ICU连贯性一体化的绿色通道救治体制,加强急诊科和ICU业务建设的有效运行,使危重病急救患者得到快速高效安全的救治,提高整体运行效率,极大地提高抢救效率,降低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死率,使患者得到及时、完善的救治。

1.搭建一体化管理行政架构

实行急诊危重病科科主任统一领导、监管及考核下的医疗组长负责制。急诊危重病科下设“急诊医疗组”及“ICU病房医疗组”。南部北部各设急诊医疗组长1名和ICU病房医疗组长1~2名,医疗组长的聘任、职责、考核等参照《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医疗组实施方案》中相关规定执行。

2.实施一体化管理运行机制

实行属地化管理,各组成员按所在区域岗位设置要求履行职责,分工协作;严格遵循急诊“三区四级”管理制度,患者经急诊预检分诊至指定区域就诊,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对危重急诊患者按照“先救治后付费”的原则救治,为患者提供分区诊治、功能一体化的急诊服务,确保急诊患者医疗安全。2016年,我院开展胸痛中心和脑卒中中心的建设工作,梳理和规范了胸痛和脑卒中患者的就医流程,大大缩短了患者诊治时间。来院就诊到冠状动脉疏通平均时间:从建设前的253.65分钟降至目前的82.67分钟,时间缩短了67.41%;急诊心肌梗死导管介入治疗绕行CCU比例:从建设前的21.43%升至目前的75.00%,抢救成功率明显提高;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量,从半年的223例(全上海市第二)增加至361例(全上海市第一)。(www.daowen.com)

3.建立全院医疗人力资源急诊危重病科轮转和培训体系

近两年,上海一院在人力资源配置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支持急诊急救一体化建设,两年内急诊危重病科共招聘医师医技人员29人,其中医师28人,呼吸治疗师1人,有效地充实了我院急诊急救医生队伍,确保了急诊危重病救治一体化建设工作的推进。同时,明确急诊危重病科作为全院急救能力培训基地,形成各级各类医师“急、危、重症临床诊疗能力”岗位培训计划及考核标准体系。由人力资源处、医务处协同内、外科教研室和急诊危重病科制订急、危、重症患者救治能力培训和考核细则,培训人员出科前需通过相关理论及技能考核,考核结果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各相关科室根据培养计划,统筹安排各岗位人员的工作,根据临床专科理论及技能培训的要求进行规范的分阶段轮转和实践。

4.急诊危重病救治一体化建设初见成效

目前我院急诊危重病科日均急诊量>1 300人次/天,承担着医院所在区域严重多发伤、高危孕产妇、急性中毒、成批抢救伤害事件及疑难危重病的救治工作,急危重患者平均就诊时间从33分钟缩短到16.2分钟,降幅达50.91%;救治成功率从90.40%上升到93.72%,增加了3.3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