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遵循“制度加科技”,以及“共建、共管、共享”理念,于2013年初启动了“上海市医药采购服务与监管信息系统”(简称“阳光平台”)建设工作。2014年底,阳光平台基本建成。2015年7月起,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和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全部上线。同月,阳光平台与国家药品供应保障信息管理平台实现互联互通。运作半年多来,上海药品阳光采购初见成效。
上海原先的药品采购平台建于2005年,特定时期也曾发挥了十分关键的历史作用。但随着新政策、新形势的发展,其服务功能和政府监管等方面已不能满足新的需求。
为此,按照充分体现市场机制作用,全面提升平台监管服务功能的要求,上海开展了大量的前期研究论证工作,先后考察学习了多地平台建设经验,反复听取医疗机构、药品供应商意见和建议,多次征求相关部门和信息化专家的意见,最终结合上海实际,提出了建设“阳光平台”的概念,确定了具体的建设目标。
阳光平台建设历经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现已基本实现“范围全覆盖、模式全支撑、流程全阳光、信息全共享”的预期目标,不仅达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公立医院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指导意见》的要求,而且在信息的完整性、准确性和实时性等方面更具先进性。2017年10月,上海市药事所还受邀在国家卫生计生委药品采购主管部门组织的全国培训会上作了专题介绍。阳光平台的核心是打造了3条流水线。
(一)药品信息全覆盖,打造药品统编字典加工流水线
全市唯一的药品统编字典,是阳光平台顺利运作的重要基础。建设期间,上海借鉴医保药品编码库的经验,打造了一条涵盖药品基本信息到采配、价格、医保规则,支撑各种采购模式,可自动化分类、可拓展的药品字典全电子化加工流水线。所有进入上海市场销售的药品(包括医保和自费药品),从在线申报开始,到基础信息核实,采购模式匹配,自动化分类,资格审查核定,医保报销比例设置,直到最终发布到各医疗机构,全部在线上完成。截至2016年,统编字典中有效药品已有39 980条。(www.daowen.com)
(二)医疗机构全覆盖,打造账务级别药品采购流水线
阳光平台设计充分利用医保交易结算系统的成果经验,采用接口方式与1 500家定点医药机构,124家药品经销/配送企业直连,通过“信息交易”直连医院HIS与药企ERP,相当于“探针”插到医药机构内部,极大增加了瞒报、谎报药品交易信息的难度,做到了交易全部在阳光平台上运行。同时,货、票、账互相校验,采购数据做到账务级别也为下一步在线支付打下良好基础。目前,阳光平台上共产生交易订单500万张,验收发票102万张,药品采购金额已经达到上年同期的116%,服务与监管效应已经显现。
(三)采配信息全共享,打造药品采购实时监管流水线
为更好实现本地药品采购的实时监管,阳光平台破除“门户之见”,毫无保留地将信息推送至涉及药品采购的方方面面:一是方便区县卫生计生委对药品采购进行实时监控。凡区县卫生计生委所辖医院药品采购信息,全量定时推送至指定服务器,供各区县加工整理,加强监管使用;二是允许各相关部门定制个性化管理应用。市药招委成员单位以及各区县医保部门可以通过政务外网统一接入监管平台,个性化定制监管行为以及查询各类药品采购信息;三是各医疗机构可以通过医保专网查询药品基础信息和其他医院采购情况;四是采配信息稳步向全社会开放,药品企业和实名制登记的市民可以通过“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查询各类药品在上海各家医保定点医院的采购情况、价格信息、医保支付等内容。
上海药品采购阳光平台一期建设已顺利完成,现已着手启动二期升级建设,二期建设将以延伸服务、在线支付和拓展采购范围(如中药饮片、医用耗材等)为重点,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水平。阳光采购平台目前的阶段是集招标、采购、配送为一体的政府平台,但同时也在逐步引导医院自主合理采购,随着药品采购市场机制的成熟,平台将更趋向于提供医药采购信息交互的信息服务与监管平台,行政部门主导和组织的招标采购会逐渐淡出,医院可以自发地组团采购,自主议价,通过市场机制发现合理价格,阳光平台负责提供信息查询、公开采购信息、分析和发现异常采购行为等。阳光采购平台力争以阳光采购为主要推动力,将计划经济下的医院医药采购逐步引导转变为市场经济下的市场价格自动发现机制,为国家及上海医改作出更大的贡献,为人民健康发挥更大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