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解读分级诊疗政策:缓解医患矛盾、优质服务的实现

解读分级诊疗政策:缓解医患矛盾、优质服务的实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家政府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给予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缓解医患矛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患者需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

(一)分级诊疗的概念

分级诊疗具体而言有以下3个方面:①对于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疗机构诊治;②对于疑难病、复杂病通过大型公立医院与基层联动的转诊通道;③达到“健康进家庭,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目标。

(二)政策解读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加快推进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健全分级诊疗体系”;刘延东副总理在省部级干部医改座谈会上也提出“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在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座谈会上,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也表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2015年4月24日,辽宁省“加快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大力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体系。国家政府对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给予高度重视,分级诊疗在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缓解医患矛盾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三)分级诊疗现状

《2011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显示:占总数40.46%的一级医院,其诊疗人次仅占总诊疗人次的2.75%,住院人数仅占总住院人数的5.35%。一级医院与二级医院,诊疗人次之和占总诊疗人次的53.29%,住院人数仅占总住院人数的64.31%,而在医疗机构数量中占比不到10%的三级医院,其诊疗人次和住院人数却分别达到41.30%和35.69%。

《2014年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资料:2013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占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59.7%下降到59.1%,医院门诊量占门诊总量的比重由2012年的36.9%提高到37.5%。医院门诊量增速(7.9%)快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三级医院增速(13.8%)快于二级医院(3.8%)。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效果尚未显现。

患者层面的看病就医现状主要体现在这些方面:患者盲目求医,自由就医引发无序就医,看好医生难、看好医生贵,城市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知名专家更是“一号难求”,患者的主观诉求与国家现行双向转诊运行机制相矛盾,没有进行有效约束、引导。

(四)影响建立和推广分级诊疗模式的核心问题

影响建立和推广分级诊疗的问题有很多,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也有患者就医习惯的问题,但总的来说,核心问题在于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较弱以及服务水平较低和体制机制障碍。(www.daowen.com)

1.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较弱

据统计,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学历水平占比中,大专为42.4%,中专为35.7%。村一级医疗机构,60%~70%的医生是当年的赤脚医生,医疗环境、条件、设备不足、药品种类有限。

2.体制机制障碍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服务价格、医保报销比例的差距,对约束居民合理就医的作用还不明显,对分级诊疗的引导力度还不够。在转诊方面,缺乏详细可操作的转诊标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缺乏信息沟通,从而影响了双向转诊的实施和效果。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冲突,缺乏转诊动力。

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区域规划、政府加大投入、医保报销、价格制定、转诊规则制定等方面的问题。

(五)加强医联体建设

按照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医联体建设需要实现“4个共同体”:①服务共同体,完善畅通的双向转诊机制;②责任共同体,完善权责一致的引导机制;③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分配机制;④管理共同体,完善区域医疗资源整合与共享机制。

医联体、医疗集团的建设正是医疗模式变革的有益探索。组织形态变革是医疗模式变革的保障,医疗资源重构是医疗模式变革的基础。整合医疗内容包括整合医疗组织、医疗资源、诊疗模式。组织形态表格包括契约化、层级化、集团化;建立利益、发展、责任共同体;规定医院的“圈子”。医疗资源重构即盘活存量资源,提升基层服务能力,通过第三方医疗服务机构激发增量资源,以诊断、影像等中心的建立,整合服务资源。加强医联体建设是形成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抓手,是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是转变服务模式的重要推力,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提升群众获得感的重要基础。

分级诊疗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患者需求,提供优质医疗服务。作为省级大型三甲医院,盛京医院该怎么办?加强医联体的建设是强基层、增强有序就医的方式,盛京医院促使优质资源发挥更大效益。纵向整合实现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