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针对需方:采取多种形式,引导门诊重心下沉
1.采用合理的就医制度,落实基层首诊
采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在自愿的基础上,居民可以自主选择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签约,再分别选择一所区级医疗机构和一所市级医疗机构签约。城乡居民首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家庭根据病情实际需要办理转诊手续,转入二级医疗机构或三级医疗机构。
2.利用差别化支付政策,调节就医流向
在职职工在一级医院门诊就医时,医保支付比例为65%;在二级医院门诊就医时,医保支付比例为60%;在三级医院门诊就医时,医保支付比例为50%(图1)。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医保支付差异可以达到10%以上。
城乡居民在一级医院门诊就医时,医保支付比例为70%;在二级医院门诊就医时,医保支付比例为60%;在三级医院门诊就医时,医保支付比例为50%(图2)。城乡居民在一级医院、二级医院、三级医院门诊医保支付比例差距均为10%。
图1 在职职工医保支付比例
图2 城乡居民医保支付比例
3.满足基层合理用药需求,引导门诊下沉社区
在充分了解群众实际用药习惯后,医保想方设法支持社区合理配备药物。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的基础上,上海又增补了基本药物目录,而社区根据群众用药需求再次补充基本药物目录外药物,最终社区可选择药物超过1 300种,患者的基层合理用药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4.创新慢性病长处方管理,方便基层就医配药(www.daowen.com)
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推出慢性病长处方政策。针对“诊断明确、病情稳定、需要长期服用治疗性药物”的参保慢性病患者,可由家庭医生开具满足1~2个月的药物用量,方便慢性病患者在基层就医配药。为了配合家庭医生制度的推进,同时增加家庭医生签约的吸引力,与家庭医生政策进行了打包处理,即参保人员要享受更加优惠的慢性病长处方,需先与家庭医生签约,并统一纳入家庭医生的慢性病管理。
(二)针对供方:积极优化支付政策,全力配套社区综合改革
医保支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重要的经济来源,能够有效地激励社区服务。2005年上海社区医保预算27.4亿元,2014年社区医保预算达到73.3亿元,从2005年到2014年,年平均增加近12%,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施行医保预付,发挥社区自主管理积极性
2005年,上海率先实行社区预付制度,形成医保预付激励与约束复合管理机制,在此之前仅有约束管理机制,而施行医保预付制之后,结余医保费用的奖励能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充分发挥社区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
同时,淡化具体指标考核,充分发挥社区自主管理积极性。目前,具体的考核指标包括门诊次数、同级医院次均费用指标等。以费用总额的形式,院长将拥有更大的权利决定具体行为的操作方法,从而形成管理结余激励和社区收支两条线管理“双保险”,引导社区优化服务。“双保险”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在管理好的情况下,医保结余可以留用,增加社区收入;另一方面社区必要支出由财政全额支付,保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运营支出。“双保险”旨在通过优化管理,增加收入,并通过收支两条线保障支出。
3.发挥补偿作用,医保承担社区门诊诊查费减免费用
为配合社区门诊诊查费减免举措,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社区诊查费全部由医保统筹基金承担,积极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改革中的医保补偿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