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可以从地理、人口、土地、城市群等各种公共资源的配置以及政策等方面看区域的发展。首先,从地理上看中国的地形图,分为3个台阶:海拔500米、1 000米和2 000米及以上。这个地理划分还包括降水量的差异,400毫米的“长城线”,800毫米的“秦岭淮河”线,显然降水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主要的降水量集中在南方,北方比较干旱。将这样地理条件和自然特色结合起来,包括海拔、降雨、气温各种资源条件叠加起来,可形成中国人居条件的适宜性分布图。
中国人口约90%居住在东南部,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总体上看人口是朝着沿海地区、大都市地区集中。
从土地用途角度上来看,我国耕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口密集的地方,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地区耕地明显减少,中国耕地增加的地方只有东北三省以及新疆的一部分地区。从长三角地区来看,1990—2010年,形成了城市连绵带,除了工业化的发展和基础设施的改善外,还有交通,中国的高速铁路现已超过两万公里,占全球的一半以上,高速铁路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因而产生了1小时经济圈、2小时经济圈。大都市区与交通的改变密切相关,因此可以看到交通的接点周围会形成密集的城市群。
此外,2015年年底,中国已经有12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几乎每个县都通了高速公路,机场的发展也非常快,到2020年将会有244个机场,主要发展是在西部地区,这将使城市和城市之间的联系得到加强,拉近贸易、旅行等各方面的距离。还有一些公共设施的分布,比如医院、大学,从大学的分布来看也是非常不均衡的,中国的大学集中在大城市,尤其是具有行政主导性地区,如北京集中了最多的985大学和211大学,第二位就是上海和上海周边地区。除北京外,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优质大学最集中的地区。(www.daowen.com)
国家“两横三纵”城市化战略格局中,有纵横两条线交界的地方都是大都市区,比如上海、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等区域。从经济上来看,2015年我国GDP达到万亿的城市有10个,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长三角地区拥有3个GDP达到万亿的城市。
综上所述,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变量有3个(简称3D):①密度“Density”,即单位面积上经济总量;②距离“Distance”,包括空间距离与经济距离,反映了交易成本;③分割“Division”,指的是阻碍国家内部和国家质检商品、企业家、人员和信息流通的行政的或政治的壁垒。打破阻碍经济一体化的障碍,构建一体化的制度,能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和便利性。最后,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强调密集、流动和区域整合的高度统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