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北省产业扶贫规划:助力十三五脱贫攻坚

河北省产业扶贫规划:助力十三五脱贫攻坚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河北是农业大省,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河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小麦产量143亿千克、居第3位,玉米167亿千克、居第6位,蔬菜8243.7万吨、居第2位,棉花37.3万吨、居第3位,肉类462万吨、居第5位,禽蛋373.6万吨、居第3位,牛奶481万吨、居第3位,果品1563万吨、居第2位,是京津市场“菜篮子”产品的主要供应地。

河北省产业扶贫规划:助力十三五脱贫攻坚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认真落实《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促进精准脱贫指导意见的通知》(农计发〔2016〕59号)精神,加快推进全省特色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特制定本规划

一、产业扶贫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河北是农业大省,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全省耕地面积9842万亩,森林7313万亩,草原5539万亩,大陆海岸线长487千米,年均降水量536毫米,年积温4657.7℃。河北土壤肥沃,物产丰富,主要农产品产量均居全国前列,小麦产量143亿千克、居第3位,玉米167亿千克、居第6位,蔬菜8243.7万吨、居第2位,棉花37.3万吨、居第3位,肉类462万吨、居第5位,禽蛋373.6万吨、居第3位,牛奶481万吨、居第3位,果品1563万吨、居第2位,是京津市场“菜篮子”产品的主要供应地。

历史地理、自然条件、经济发展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到2015年底,全省11个设区市中9个还有扶贫任务,有62个贫困县、7366个贫困村、310万贫困人口没有脱贫摘帽,其中160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需要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实现脱贫。特别是环首都周边有28个贫困县、144万贫困人口,与京津国际大都市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张承坝上地区和太行山—燕山深山区,贫困发生率高,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基础设施薄弱,生存条件差,因病因灾返贫的概率较高;环首都周边贫困县,作为首都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属于限制开发区域,相对贫困现象非常突出;黑龙港地区贫困县地处地下水压采重点区域,资源匮乏,脱贫产业基础十分薄弱。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产业扶贫新机遇。

一是政策性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期精准扶贫的重要论述以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是进一步做好扶贫脱贫工作的行动指南、强大武器和根本遵循;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中共河北省委 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给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全省扶贫攻坚工作的清晰思路。

二是战略性机遇。河北当前处于全面跨越提升重要机遇期。“一带一路”建设、创新驱动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及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建设,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冬奥会,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以及京津冀深化产业、教育医疗卫生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合作,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和发展新动力。

三是条件性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跃升;美丽乡村扎实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加快脱贫致富步伐、与全省人民一起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强烈愿望,给全省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强大内生动力。

2.产业扶贫面临的挑战。

扶贫产业组织化程度偏低。贫困地区特色产业规模小、基础差,农产品生产加工仍以基础产品为主,市场营销方式传统落后,对于贫困人口增收致富带动作用不显著。贫困地区扶贫产业发展存在产业龙头规模小、技术水平低、引进工商资本少、产业链条短等问题,特别是缺少带动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社小、散、弱现象明显,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不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扶贫产业脱贫作用的整体发挥。

扶贫产业从业者综合素质亟待提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虽有发展产业脱贫致富的强烈意愿,但掌握新技术、获取市场信息能力不足。部分贫困群众积极参与脱贫的主动性还有待提高,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部分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与完成新时期脱贫攻坚任务不相适应。

扶贫产业发展资金缺口仍然较大。近年来,产业扶贫领域的财政投入力度逐年加大,省级专门出台了支持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有关政策。但扶贫产业发展资金偏少且使用效率不高。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发挥不足,利用市场化手段撬动、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和社会帮扶资金参与扶贫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产业扶贫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冀视察重要讲话精神、中央和省脱贫攻坚战略部署,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为基本方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转变发展方式、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聚焦特色产业,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财政涉农资金,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确保全省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二)基本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综合考虑资源优势、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立足资源环境承载力,强化顶层设计,科学制定规划,选准特色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以规划精准引领产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政府扶持,群众主体。强化政府责任,瞄准建档立卡贫困户,加大政策扶持,加强社会动员,凝聚特色产业发展合力。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注重调动贫困人口积极性,加强示范引导,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创新机制,精准受益。抓住关键环节,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稳定、长期受益作为产业帮扶边界,避免扶农不扶贫、产业不带贫。注重贫困户的参与度,找准项目实施与贫困户受益的结合点,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参加合作经营,构建有效的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

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加大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支持力度,整合各类资金、项目和优惠政策,精准创设特色产业帮扶措施。贫困地区和相关部门协同发力,共同推进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用好用活绿色生态牌,切实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把发展劣势转化为后发优势,确保贫困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并进。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建成一批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产品加工、服务基地,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突出,品牌产品占比显著提升,产业扶贫体系基本形成;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到特色产业项目和就业创业服务全覆盖,每个贫困户掌握1-2项实用技术,实现户户有脱贫门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确保全省产业扶贫对象如期实现脱贫。

三、产业扶贫重点任务(www.daowen.com)

紧紧围绕建档立卡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增收脱贫,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培育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特色优势产业。建立脱贫产业体系,制定扶持政策,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做到特色产业项目全覆盖,实现户户有脱贫门路,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

(一)优化发展特色种植业。结合贫困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以市场为导向,每县选择3~5个市场相对稳定、获益期相对快的特色产业,发挥农民合作组织、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加快培育一批优势产业,扶持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集中连片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园区。开展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特色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支持地方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加快蔬菜集中产区建设,大力发展高端设施蔬菜,突出优势品种,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蔬菜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机关、进饭店和进网站等“六进行动”。着重加强坝上、环京津和冀中南特色珍稀产业食用菌新品种的种植推广。引导中药材向优势区域集中,与旅游观光、休闲养生相结合,延伸连翘、菊花、射干、牡丹和金莲花等植区的中药材园区功能,打造旅游观光园。到2020年,贫困地区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种植面积稳定在140万亩、250万亩。

(二)做大做强畜牧业。加大草食畜牧业发展力度,支持贫困地区建设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场,示范带动贫困村、贫困户开展畜禽适度规模养殖。推进草食畜牧业提质增效、转型发展,发展家庭农(牧)场和农牧民合作社,走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道路。重点实施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治理、京津风沙源治理、肉牛基础母牛扩群增量、标准化规模养殖扶持,同时加大饲草产业发展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推进粮改饲试点,夯实草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到2020年建设燕麦、苜蓿、全株青贮玉米饲草料基地,燕麦种植面积50万亩、苜蓿及其他多年生优质牧草150万亩、全株青贮玉米100万亩,贫困地区肉牛、肉羊和蛋鸡年出栏分别达到200万头、1200万只和1亿只,肉鸡年出栏2.5亿只,草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大力发展特色林业产业。重点发展苹果、梨、葡萄大枣核桃、板栗、山杏等优质特色果品和木本油料,培育发展中药材、食用菌、特色养殖、林苗一体等林下经济,带动60万贫困人口稳步脱贫。到2020年,贫困地区林果总面积达到1900万亩,年产值达到500亿元;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达到300万亩,年产值达到45亿元。大力发展林果贮藏加工,“十三五”末贫困地区62个县林果贮藏率达到42%以上,加工率达到32%以上。整合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抓好河北省现代林果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建设,为贫困地区林果产业升级提供技术支撑。以林果实用技术为重点,广泛开展大众化普及性培训,年均培训贫困地区果农5万人次以上。

(四)鼓励发展家庭手工业。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龙头引领发展模式,引导贫困地区家庭手工业由自发生产转向组织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中小微型企业或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更多加工点、经营户规范生产,促进家庭手工业整村、整乡推进。在家庭手工业发展集中区域,通过政府和专业机构合作打造公共研发平台、向中介公司购买产品设计服务等多种方式,专门提供家庭手工业产品研发设计服务,打造特色,提升产品档次。积极推进手工业产品商标扶持工程,落实商标帮扶和奖励措施,引导手工企业注册商标,打造一批富有河北特色、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手工业名牌。到2020年,全省62个贫困县每县至少建设家庭手工业专业村20个,培育发展家庭手工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0家,力争实现扶贫对象从事家庭手工业人员达到10万人以上,使从事家庭手工业的扶贫对象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以上。

(五)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林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按照“突出特色、因地制宜、社会参与、形成合力、重点推进、分批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思路,通过“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一批客栈、民宿、度假乡村、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开展乡村旅游休闲度假业态创新,深度挖掘现代农业园区、特色产业生产加工基地的生态休闲、农事体验、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多种价值,着力打造生态农庄休闲游、田园风情乡村游、养生体验采摘游等休闲观光园区和线路。到2020年,扶持58个贫困县,793个贫困村、10.6万贫困户、28.8万贫困人口,通过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提供接待服务、出售土特产品、土地租金、入股分红等途径脱贫致富。培育10个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建设200个休闲农业园区,培育30条休闲旅游观光线路、550个旅游专业村。

(六)大力开发光伏产业。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利用屋顶等场地安装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或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支持利用贫困地区荒山荒坡等建设集中式光伏电站,促进贫困人口直接增加收入。“十三五”期间,重点在国家确定的45个光伏扶贫工程重点实施范围县,针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集中的贫困村,根据扶贫对象数量、分布及光伏建设条件,因地制宜选择光伏扶贫建设模式和建设场址,以整村推进的方式建设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实施光伏扶贫工程,采用资产收益扶贫的制度安排,保障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每年每户增加收入3000元,解决贫困人口不少于15万人。

(七)提升壮大农产品流通业。加快完善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体系,优先支持建设一批农产品区域性产地或集散地市场,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鼓励大型批发市场、连锁超市等与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新型经营主体建立稳定的农产品产销关系,推动建立上联生产基地、下联零售终端的稳定产销链条。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基地建设,健全质量管控体系,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质量安全认证管理,建立县域特色产品品牌目录,做大做强特色产业的企业品牌。大力培育贫困地区电子商务企业,引导电子商务服务企业拓展农村业务。鼓励省外电子商务企业在贫困地区投资发展,拓展、创新电子商务扶贫发展模式。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邮政、快递等各类社会资本整合优势资源,共同推动农村贫困地区电子商务发展。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园区或综合运营服务中心,为网商和电商创业者等提供低成本的公共服务。构建农村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立健全诚信“黑名单”制度,推进农村电子商务规范化、集约化发展。

(八)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探索不同地区、不同产业融合模式。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支持农民兴办小微企业和加工作坊。鼓励贫困地区农民发展农产品加工合作社,分享加工增值收益。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园区作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和产业园区集中,打造产业集群,有条件的要大力发展加工集聚区。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扶持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引导农村二三产业向县城、重点乡镇及产业园区集中,引导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企业全部进入产业园区,培育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等专业特色小城镇,推进产业园区与城镇化融合发展。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到2020年,全省贫困县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率达到60%,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率达到70%以上,基本建成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形成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利益联结紧密、产城融合协调、城乡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九)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把股份合作制作为贫困群众与市场经营主体利益联结的主要形式,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把贫困户深度嵌入产业发展链条,使其参与和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大力发展股份合作制经济,积极推行“政府+龙头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合作社+农户”的多元化股份合作模式,支持贫困村组建法人合作社和股份合作体,将扶贫项目和资金到户转变为资本和权益到户,促进实现资源变资本、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自然人农业变法人农业。推动土地、资金、技术、农宅和集体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的股份合作制,保障贫困户、贫困人口在产业发展中获取稳定收益。培育壮大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引导龙头企业采取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利农户,使贫困农户更多地分享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收益。组织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对接,推动定向种植、订单收购,延伸农业产业链。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和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共同开发特色产业。支持贫困村通过产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确控股并负责生产经营的企业对财政资金形成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建立健全收益分配机制,确保资产收益及时回馈持股贫困户。

四、产业扶贫政策保障

(一)财政政策。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着力优化投入结构,创新使用方式,提升支农效能。改革财政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机制,赋予贫困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的自主权,确保资金和项目审批权力和责任完全下放到贫困县,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创新资金管理使用机制,强化对62个贫困县财政涉农资金使用绩效考核。贫困县要紧紧围绕突出问题,以脱贫攻坚规划为引领,以脱贫成效为导向,以扶贫项目为平台,统筹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并承担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的首要责任。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支持贫困县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贷款贴息、设立产业发展基金等有效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和杠杆作用,撬动更多的金融资本、社会帮扶资金参与产业脱贫。落实好贫困地区公益性建设项目县级配套资金免除制度,并加大省级财政投资比重。

(二)信贷政策。大力发展扶贫小额信贷,对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鼓励银行业机构向有生产经营能力和融资需求的贫困户提供免抵押、免担保、财政贴息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推广“政银企户保”多方联动的扶贫合作贷款模式,打通金融产业扶贫绿色通道,壮大贫困地区市场主体经济实力。鼓励银行业机构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鼓励银行业机构拓展抵押担保物范围,健全相关配套服务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林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等业务。鼓励开展创业担保贷款、助学贷款、妇女小额贷款、康复扶贫贷款等业务。

(三)保险政策。围绕三农综合风险保障及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需要,鼓励保险机构加大创新力度,积极探索特色农业保险,开展农产品价格损失保险、产品责任保险、设施农业保险、气象指数保险和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支持农业保险助推脱贫攻坚,鼓励各贫困县政府设立保险基金,与保险机构通过“政保联办”模式开展农业保险。积极开展特色农业保险保费财政奖补试点,推广“政银保”合作模式,为小微企业和农业企业提供贷款保证信用保险。探索开展贫困地区价格指数保险试点。

(四)土地政策。支持贫困地区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每年从新增用地指标中拿出1万亩,优先保障贫困开发用地需要。支持贫困地区开展国家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和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对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开展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老区,所需增减挂钩指标、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计划指标予以保障;国定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可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土地整治项目、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计划和补助资金分配,向贫困地区倾斜。对耕地后备资源丰富的贫困地区优先安排耕地开垦项目,允许补充耕地指标在全省范围内有偿转让。贫困县安排不低于收益的20%用于扶贫开发,非贫困县安排不低于收益的15%用于扶贫开发。

五、产业扶贫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在省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部门协调推进机制作用,落实责任分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产业扶贫中的困难和问题。相关市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明确由农业、扶贫、林业部门会同相关产业部门共同推动特色产业扶贫工作。县级党委和政府承担主体责任,制定产业精准脱贫实施方案,切实做好进度安排、项目落地、资金使用、人力调配、新闻宣传等推进实施工作。

(二)强化工作统筹。各有关市、县要结合资源禀赋、产业发展基础和市场需求,结合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帮扶方案,统筹衔接脱贫攻坚、现代农业、山区开发、乡村旅游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科学设计项目和工程,明确项目建设地点、带动主体和带动脱贫数量,强化政策支撑,完善推进机制,确保贫困人口精准受益,实现帮扶资源有效整合、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覆盖。

(三)实施重点突破。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张承坝上及深山区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以康保县、沽源县、尚义县、张北县、丰宁县、围场县、阳原县、阜平县、涞源县、隆化县等10个深度贫困县为重点,整合省部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富民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建设一批能带动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实施重点突破。同时,加强与农业部、北京、天津两市沟通协调,以环京津28个贫困县为重点,协同推动《加快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实施千村“一村一品”、草牧业增收脱贫、万户农民加工增值收益分享等“八项行动”,落实对口帮扶,着力打造产业精准扶贫样板区。

(四)建立调度机制。依托精准扶贫数据平台,建立全省建档立卡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参与产业脱贫信息报送制度,动态跟踪、及时更新产业扶贫信息,实现精准化管理。建立定期调度和通报制度,加大新闻宣传力度,提升产业扶贫的时效性、透明度和社会影响力。

(五)加强督查考核。建立完善产业扶贫指标监测体系和考评机制,定期进行督导,做到年初有安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验收。建立通报制度,对年度目标任务、工作措施落实好的省直部门和市县给予表彰,对落实不好的进行通报批评。把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