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农组办〔2019〕7号
各市(含定州、辛集市)市委农办、农业农村局,雄安新区管委会公共服务局,62个贫困县(市、区)委农办、农业农村局: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是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发展长效扶贫产业的必然选择,是建立完善联贫带贫机制、促进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重点举措,是巩固提升扶贫产业质量水平、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的重要抓手。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的意见》,把产业扶贫摆在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进一步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贫困群众就地就业增收,现就培强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目标导向,全链条建体系
各地要按照既有“特色”、又有“优势”的原则,围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方向,以强弱项补短板、完善产业发展方案、制定配套政策、强化组织推动为切入点,以建立长效机制、带动多数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增收为目的,结合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发展潜力和贫困户实际需求等,围绕延伸产业链、锻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完善利益链,力争到2020年,每个贫困县培育出1~3个特色鲜明、优势集聚、产业融合、竞争力强,对贫困户脱贫带动能力强的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特、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带动贫困群众精准受益、持续稳定提升扶贫产业收益率,为巩固脱贫成果、增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增收能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积极贡献。具体从八方面要求培强打造。
(1)一个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覆盖带动县域30%(重点乡镇50%、重点村100%)以上贫困户,县域贫困群众30%以上的收入来自该产业。
(2)一批带贫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批经济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2019年,打造50个省级示范家庭农场、160个省级示范合作社,每县打造1个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3)一批扶贫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链条完整、贫困人口参与度高、标准化程度高、产加销游一体化融合发展的绿色优质高端特色农产品基地。2019年,实现贫困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全覆盖、扶贫产业园达到6家以上。
(4)一个集中统一销售渠道。各贫困县要独立或联合打造1~2个区域公用品牌,形成一批河北领先、全国一流的地方特色品牌。建立产销联盟,形成“一个产品、一个标准、一个出口”的集中收购、统一销售的线上线下销售机制。
(5)一个三产融合链条。在夯实特色种养业基础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深化发展引导消费、产业文化、采摘旅游等消费市场,完善产业链条,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县域内本产业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
(6)一支专家服务团队。建立起县有10名专家团队、乡有10名技术服务人员、村有1名技术指导员的产业发展专家服务团队,直接制定产业规划和实施方案,直接对接产业扶贫项目,直接服务到村,直接包联指导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
(7)一套技术质量标准。从产地环境、生产资料、设施设备、人员条件、技术规程、质量标准、采摘分级、包装储运、生产管理等环节,制定并实施一套扶贫主导产业技术质量标准,为全县产出优质高档特色农产品奠定基础。
(8)一个长效联结机制。创新完善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公益岗位和就业帮扶模式,建立政府与市场主体、市场主体与贫困群众间稳定的利益分享和运行机制,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致富。
二、坚持问题导向,强弱项补短板(www.daowen.com)
虽然河北省做到了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全覆盖,取得明显成效,但仍普遍存在带动力不强、收益率不高、持续性不强等问题。综合考核、巡视、评估反馈情况,河北省产业扶贫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产业带贫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一发了之”“一股了之”“一光了之”等问题个别地方仍然存在,带贫效果还不明显;二是贫困户直接参与扶贫产业的能力和意愿还需提升;三是主导产业特色不突出,产业链条短,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弱。各地在培强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时,要针对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剖根源、查不足,在关键环节下功夫、补短板,以解决问题提升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质量水平。
(一)针对产业规划不系统科学,在产业谋深调实上下功夫。各地党委、政府要选聘专家队伍、组织骨干力量、运用集体智慧,从现有产业中广泛调研、反复论证、择优筛选1~3个可作为长效产业培育的带贫优势产业,从加强扶贫特色农产品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入手,围绕选好种养主推品种、科学规划县域布局、完善组织推动体系、建立高效产业发展模式、制定配套政策措施等关键环节,依据“四个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要求,下大力调整完善产业发展规划和提升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方案技术先进起点高、量身定做可操作、要素衔接成体系,防止规划不好走弯路、规划漂浮成摆什,依托系统科学的产业规划和提升方案,久久为功、持续用力,引领扶贫主导产业向特色化、精品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把地方特产、小品种培育成带动当地贫困户增收的优势产业。
(二)针对带贫主体规模小实力弱,在培强壮大市场主体上求突破。各地要把培强主体摆在发展扶贫主导产业的首要位置来抓。开展大招商活动,编制招商项目册,参加举办招商活动,按照选大不选小、选老不选新、选近不选远的原则引进培育扶贫龙头企业。优化营商环境,出台扶持政策,规范主体行为,整合项目资金、人力资源和先进技术等生产要素,大力扶持发展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带贫主体,推进龙头企业向科研、生产、收购、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按照“抓清理整顿、抓风险排查、抓联合合作、抓规范提升、抓示范创建”工作要求,支持发展特色扶贫产业的合作社。引导种养、加工、物流、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经营主体,组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增强带贫主体的竞争力。健全完善本地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把联贫带贫作为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的前置条件和必要条件,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力、合作社组织力、社会化组织服务能力、产业化联合体的综合竞争力作用,推动实现新型经营主体对贫困户带动全覆盖。
(三)针对扶贫产业园优势不明显,在配套建设上提质量。扶贫产业园是整合资源、聚集要素发展带贫产业的载体和平台,是带动贫困户获得稳定收益的桥梁和纽带。要采取统一流转土地、统一配套水电路讯、统一建设标准等措施,结合全省现代农业园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创建,集中连片建设一批统一管理、分户(片)经营的特色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扶贫产业园。发挥园区聚集辐射作用,选配最强的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发展产业;配置优质的技术服务团队为新型经营主体和贫困户做好全程技术指导;整合规范储藏、保鲜、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初加工设施装备集聚园区,提升初加工、深加工能力;就近建设基础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化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和产地收储销售市场,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能力。通过配套建设、配套服务,综合降低生产保障成本、提升园区的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吸纳更多的贫困户积极入园参与产业发展,显著提升贫困群众发展扶贫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实现长效稳定增收。
(四)针对产品卖难、优质不优价,在市场品牌营销上做文章。要从分散销售、千家万户闯市场向统一收购、攥紧拳头打销路根源上做文章。依据技术质量标准体系,逐步实施集中统一收购、集中统一加工销售,形成产品的规模优势、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市场议价能力。根据不同市场的消费需求,生产、加工、包装不同规格等级的特色农产品,在相应市场设置配套的营销网点、设施和模式,通过分级销售让各等级的产品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实现优质优价、低质低价。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加大绿色、有机产品和地理标志认证力度,主攻产品质量,省市县联动强化农业品牌创意塑造,唱响河北品牌农业好声音,营造品牌农业建设浓厚氛围,掀起品牌农业建设热潮,加快培树一批特色鲜明的“冀”字号农业品牌,提升市场认可程度、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大力发展营销专业合作组织和经纪人队伍,适时举办展销活动,加强与省内外重点终端市场的产销对接,组建特色优势产业产品供销信息中心和销售网络,发展电子商务,不断扩大扶贫特色农产品市场份额。
(五)针对科技支撑服务能力不足,在科技人才保障上搞创新。采取有效措施,与省、市科技服务团队相衔接,形成县有专家团队、乡有技术服务队、村有技术指导员、贫困户有产业发展指导员的技术支撑体系,积极引导科技人才、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扶贫主导产业聚集转化。以建农业创新驿站为抓手,采取“十个一”推进模式,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带动扶贫主导产业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和技术推广水平明显提升。采取在职学习、专题培训、考察交流等方式,对现有技术人员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业务素质。围绕扶贫主导产业,对职业农民开展专项技能培训。通过举办田间学校、现场指导等方式对贫困户提供全程技术服务。切实通过健全科技服务体系、完善运行机制,确保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在技术领域占领制高点,在人才培养储备上本土化,在技术应用上普及到一家一户贫困群众。
(六)针对带贫模式单一难持续,在产业联贫带贫上求长效。要根据贫困群众参与产业的能力、不同产业环节的特点,充分发挥各类产业主体和要素的作用,创新完善精准带贫模式和联结机制。创新推广“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园区+农户”产业发展模式。政府出台政策扶持引导,解决关键问题。金融部门负责解决企业和农户发展产业的金融贷款和农业保险。科研队伍负责集成创新先进技术,做好技术推广。龙头负责统一品种、设施、生产资料、技术、收购、销售,贫困户分户负责生产管理。引导带贫主体和贫困户,依法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并通过园区务工、土地流转、经营权入股、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多种利益结合方式,将贫困户嵌入产业链条,使贫困群众土地流转托管得租金、资产入股收股金、种养产品卖现金、务工就业挣薪金,增强贫困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能力。
三、坚持政策导向,聚合力抓落实
(一)加强组织领导。培强特色优势扶贫主导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领域、多环节,需要强化资源整合,协调有关部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统筹推进。各地要把该项工作摆到今后一个时期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来抓,实行“省负总责、市抓协调、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省厅重点抓好意见出台、政策支持、产业指导、考核评估等组织推动工作。市委农办和农业农村部门协调、整合资源力量,从谋划产业、引进人才和龙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等关键环节,做好协调调度、帮助指导工作,加大督促检查力度。贫困县委农办和农业农村部门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把培强打造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摆上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重要议事议程,党政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专班,明确责任分工,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形成工作合力,确保目标、进度、任务扎实落实。
(二)加大项目资金支持。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涉农整合资金要优先用于产业扶贫项目。用于产业扶贫项目的资金要重点投向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各地要围绕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薄弱环节,研究设计产业扶贫项目,确定支持方向、支持条件、支持政策、绩效目标等要素,指导乡镇、贫困村、贫困户、新型经营主体结合自身需求和能力选择项目,自下而上编制申报项目。鼓励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方式,支持贫困群众、合作社、龙头企业承担实施产业扶贫项目。要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对产业扶贫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和收益分配等重点环节进行全过程监管。通过加强项目程序设计和过程管理,进一步解决投入分散不对标、项目落地不精准、实施不规范、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提升扶贫资金效益,让贫困群众通过参与产业发展增加收入。
(三)强化金融支撑。产业扶贫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金融能否对产业发展提供实质性助力。各地在培强特色优势扶贫主导产业中要用准用足金融扶贫政策,通过实现贫困地区由资本净流出变为资本净流入,增强产业发展后劲。要依托扶贫开发和脱贫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完善金融服务体系,调整完善国有资本控股的“扶农”公司和担保公司经营范围,设立资金池,创新金融扶贫模式,提升金融支持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的能力水平。各地要从扶贫小额信贷、扶贫再贷款等方面精准对接特色产业金融服务需求,鼓励金融机构创新符合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通过创新放贷模式、完善风险补偿金、优化贴息流程等,从根本上解决贫困户贷款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农业信贷担保体系作用,推广“政银担”“政融保”“政银企户保”等模式,加大对带贫成效突出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创业致富带头人的信贷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特色产品保险,引导贫困户和带贫主体参加自然灾害险、成本损失险等,稳步推进“保险+期货”试点,提升产业发展的风险保障能力。
(四)加强考评宣传。根据国家和省将产业扶贫纳入贫困县脱贫攻坚成效考核和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离任审计要求,省厅将依据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发展的八项标准和六项重点工作,制定考评标准,按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每年对各贫困县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并作为各地发展长期稳定脱贫产业的重点工作考核排队。对好的要在项目资金安排时给予重点支持,对进展慢、效果一般、较差的适时通报。各市要采取互查、互看、互学等方式激励各县推进产业发展,每季度汇总进展情况报省。各县要建立重点工作清单和项目台账,明确时间表、路线图,通过周调度、月会商、季点评,压实责任。各地要总结培树一批培强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的典型范例,总结推广一批好经验、好做法,用典型样板推进工作开展。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新媒体传播渠道,广泛宣传培强特色农业扶贫主导产业的重大意义,开展典型样板宣传推广,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