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河北省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三年攻坚

河北省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三年攻坚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托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探索开展省级扶贫产业市场评估,进行市场分析研判,对市场供求失衡严重、价格剧烈波动的产业进行预警。二是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脱贫评估机制。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开展农业电商业务,促进特色优质农产品上行。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应急促销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农产品应

河北省农业产业扶贫行动计划:三年攻坚

农业办发〔2018〕30号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推动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解决农业产业扶贫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实化工作抓手,细化工作举措,强化政策支撑,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工作落地见效,制定本方案。

一、明确全省农业产业扶贫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中央和省脱贫攻坚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带贫率高、带贫效果好的作用,聚焦深度贫困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户,突出问题导向,坚持精准脱贫和长短结合,强化到村到户到人帮扶举措,围绕选准产业、谋划项目、培育龙头、完善机制、产销衔接、人才培养等关键环节,优化服务保障、推进政策落地,提升农业产业扶贫质量水平,为脱贫攻坚提供坚实的基础支撑。

2018年,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培育、提高产业项目覆盖率,到2018年底,贫困地区蔬菜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面积达到140万亩、150万亩、20万亩和270万亩,力争肉牛肉羊、鸡(肉鸡、蛋鸡)出栏分别达到118万头、750万只和1.9亿只,蛋鸡存栏达到9000万只,为加快实现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全覆盖提供有力支撑。

2019年,继续加大贫困地区项目资金投入,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和培训,培育壮大扶贫新型经营主体,完善扶贫带贫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稳定带贫增收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发展效益。到2019年底,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人口掌握1~2项实用技术,每个贫困村培养1~3名创业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和持续稳定增收能力显著提升,消除贫困村集体收入空白村,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2020年,通过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完整产业链条,农业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到2020年底,通过发展生产,每个贫困县都形成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有竞争力的扶贫主导产业。贫困县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的数量和能力明显增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健全。

二、实施农业产业扶贫十大工程

(一)实施特色产业提升工程。结合贫困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特点,以市场为导向,支持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扶贫产业,着力发展蔬菜、中药材、食用菌、杂粮杂豆、肉牛、肉羊、肉鸡和蛋鸡等市场相对稳定、获益期相对较快的特色种养产业,提高贫困户产业覆盖率。针对区域性贫困,重点支持燕山太行山扶贫产业带、环京津扶贫产业带、坝上扶贫产业片区和黑龙港流域扶贫区发展特色扶贫产业。太行山燕山以食用菌大县和上规模化园区为抓手,突出香菇等特色主导品种,加快建设食用菌产业带;环京津地区以发展特色蔬菜为主,形成服务京津1小时速生蔬菜供应圈;坝上地区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稳定发展高效节水错季蔬菜;黑龙港流域蔬菜大县向集约化育苗基地转型,提升效益。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以特色优势区创建为抓手,在贫困村建立一批种养基地,集中要素支持,提高产业集中度,全产业链打造。

(二)实施深度贫困地区农业技术服务工程。通过实施深度贫困地区技术帮扶工程,按照产业项目覆盖、技术支撑到县、产业帮扶进村、技术服务入户的要求,发挥18个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作用,指导10个深度贫困县,制定一个特色种养业扶贫工作计划、成立一个产业扶贫专家指导组、组建一支农业科技服务队、组织一次特色种养业扶贫技术培训、编写一套产业扶贫技术指导手册或明白纸;在206个深贫村,开展一次调研对接、确定一名技术指导员、设计一套产业发展技术指导方案、开展一次技术培训、发放一本技术手册或明白纸。依托18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开展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服务,探索开展省级扶贫产业市场评估,进行市场分析研判,对市场供求失衡严重、价格剧烈波动的产业进行预警。

(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充分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推进产业扶贫。一是支持贫困地区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围绕确定的主导产业,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培育壮大贫困地区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实现每个主导产业都有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带动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贫困地区组建农机作业、农资供应、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向贫困户提供便利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二是建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脱贫评估机制。完善龙头企业带贫脱贫指标体系,科学评估带贫成效。对带动贫困户脱贫成效明显的龙头企业,适度放宽省级、市级重点龙头企业的评定标准。贫困地区要创设扶持政策,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融资贷款保险保费、用地用电等方面加大对带贫能力强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力度。筛选百家产业扶贫作用突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支持。三是探索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始终坚持促进贫困户持续增收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让贫困户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的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以采取股份合作制为主要组织形式,培育多元融合主体、建立多种形式利益共享机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土地托管、吸收农民土地经营权入股等途径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与有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对象,共同开发特色产业,依法签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协议。

(四)农产品产销衔接工程。强化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产销对接,举办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产销对接推介大会,在北京、上海天津深圳、成都等城市举办河北省农产品推介会,组织贫困地区带贫经营主体参加全国农交会等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减免展位费,适当补助展台搭建费用,与北京、天津等大中城市农贸企业、批发市场加强对接合作。推行农产品线上销售,联合阿里巴巴、京东、大槐树电商企业成立省级农业电子商务联盟,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利用邮乐购、淘实惠等农村布点资源,加强益农信息社建设,重点帮扶贫困地区实现网络营销。鼓励和引导贫困地区农业经营主体主动开展农业电商业务,促进特色优质农产品上行。建设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贫困地区带贫新型经营主体特色农产品产量、上市时间、预期价格,推动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电商平台与其精准对接,建立长期稳定产销关系。建立贫困地区农产品应急促销机制,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开展农产品应急促销。在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开展贫困地区农产品公益宣传,扩大贫困地区优质特色农产品影响力。

(五)农产品加工增值工程。鼓励贫困县开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支持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建设贮藏、保鲜、烘干等设施,降低产后损耗。落实扶持政策,引导加工企业到贫困县、贫困村建设原料基地、加工基地,鼓励加工领军企业发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加工,把更多贫困户粘在产业链上。积极探索龙头企业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三位一体和“政府+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六位一体模式,推动农业产业与农产品加工业有效对接,实现农民与企业捆绑,田间与车间联姻,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园区,让贫困户分享一产种养和二、三产业延伸收益。

(六)农产品品牌培育工程。研究制定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奖补政策,指导贫困地区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好品牌规划,加强品牌宣传。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减免认证登记费用。建立贫困地区名特优农产品品牌目录,发布品牌权威索引,引导社会消费。实施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品牌培育行动,2018年重点打造5个贫困地区区域公用品牌。谋划设立“冀产农产品品牌计划”,安排专项资金对进入品牌目录和在中央媒体宣传的给予补贴,把贫困地区区域公用品牌作为重点推介宣传对象,展示产品、宣传品牌,在省内主要媒体开辟专题专栏,进行集中宣传推介,力争让贫困地区更多的绿色优质农产品畅销全国、走向世界。(www.daowen.com)

(七)典型示范带动工程。大力总结推广十大县级产业链条完整、联结机制紧密的扶贫脱贫典型模式,开展“百企帮百村”活动,筛选培育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帮扶活动,培树1000个特色产业样板村,增强农业产业扶贫带动效果。充分发挥基层干部群众实践首创精神,培育创新“政府+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园区)+贫困户”产业扶贫模式,总结推广资金资本变股权、“政银企户保”“股份分红”“订单农业”“农业园区”“六统一分”等成功模式和典型做法。总结推广贫困地区致富带头人成功经验,对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勤劳致富、带头光荣脱贫的先进典型开展正面宣传报道,弘扬扶贫正能量。通过制作宣传片、宣传画册、报纸杂志、网站等多形式宣传推介各地的好经验好典型,以建立与贫困户利益紧密联结的产业扶贫体系为目标,努力培树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产业扶贫典型模式和优秀范例。

(八)扶贫脱贫能力提升工程。提升全省农业农村工作系统干部扶贫工作能力,针对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部门分管产业扶贫工作的人员,举办聚焦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专题培训班。建立贫困户产业发展指导员制度,明确到户帮扶干部承担产业发展指导职责,帮助贫困户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问题。实施贫困地区脱贫带头人培育行动。利用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现代青年农场主的培训,增强贫困地区脱贫带头人示范带动和长期自我发展能力。统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资金项目,加快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建设,重点向贫困地区倾斜,逐年扩大贫困地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有创新创业意愿的,在产业规划、项目选择、技术服务、创业信息、市场销售等方面给予重点指导。

(九)集体经济壮大工程。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动贫困地区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制定实施贫困地区集体经济薄弱村发展提升计划,通过盘活集体资源、入股或参股、量化资产收益等渠道增加集体收入。指导贫困村以开发利用集体资源、发展服务型经济、推进股份合作、规范承包租赁经营为途径,激活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增值潜力。

(十)农业新业态培植工程。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把是否有扶贫带贫机制作为贫困县申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的重要条件,推动现代农业园区在流转贫困户土地、吸引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打工、就业、增加收入方面发挥带动作用。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贫困县创办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扶贫产业园。通过产业园联村带户,将区域内有条件的贫困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纳入产业园体系。建立“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基地+贫困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挥现代农业园区在扶贫开发中的示范引领、要素集成、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培树休闲农业品牌,“景区带村、能人带户”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发展一批客栈、民宿、度假乡村、旅游小镇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增加农民就业,提高收入水平。

三、强化农业产业扶贫保障措施

(一)完善政策支持。梳理国家扶持产业发展的项目资金倾斜政策、培育新型主体方面的引导政策、产业园区方面的筛选扶持政策和农民教育培训方面的支持政策。根据国家和省项目资金安排,统筹加强对贫困地区特别是贫困村贫困户的政策资金项目倾斜。

(二)加大投入力度。农业系统的资金项目对贫困地区的支持总量及增幅保持双增长。增加对贫困地区项目安排,重点支持贫困地区产业项目、新型经营主体项目、农产品加工项目,支持贫困地区新型经营主体做大做强,提升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规模、质量和效益。增加对贫困地区农民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培训计划向贫困户倾斜,提高其靠产业发展脱贫的能力。

(三)强化项目库建设。依据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情况,建立省市县三级项目库。省农业厅建立重点支持项目库,把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62个贫困县的资金项目纳入省级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管理。市级要把中央、省级财政及本级财政安排的农业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实行项目库管理,切实掌握贫困县项目覆盖情况。县级要依托本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立县级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库,确保农业产业项目到村到户,并指导实施主体做好项目实施和技术服务。省市县三级项目库要保持衔接。建立项目执行动态监管机制,市、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将农业产业扶贫项目纳入省农业厅农业财政项目管理平台,及时准确反馈项目执行情况。省、市农业部门要实时了解执行情况,并进行监督和执导。

四、加强组织领导

(一)明确职责分工。省农业厅成立产业扶贫指挥部,指导市县农业农工部门抓好农业产业扶贫工作,会同有关单位重点抓好规划引导、工作统筹、项目管理、督促检查工作。实行“一全一直一最”工作机制,即“全部厅级干部和全部厅属单位分领域抓扶贫,厅级干部直接抓带动性产业和具体大项目,资金政策最大限度向产业扶贫倾斜”。设立产业扶贫办公室,综合负责全省产业扶贫工作和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的协调、指导,厅、办所属有关单位依据工作分工分领域抓好工作落实。市级农业部门要负责产业扶贫牵头协调工作,着力推动农业特色产业扶贫工作,重点做好计划推动、工作协调、督促检查、结果反馈工作,汇总各贫困县产业覆盖率等相关数据,每季度上报省农业厅产业扶贫办公室。县级农业部门要履行产业扶贫工作抓落实主体责任,重点抓好产业培育、项目实施、技术服务、数据统计工作,在县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统筹领导下,会同扶贫及相关产业部门,以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为重点,抓好产业扶贫项目进村入户和贫困户覆盖工作,收集汇总贫困户产业覆盖率等相关数据,每季度上报市农业(农牧)局。

(二)强化督导考核。建立调查制度,由农业部门牵头,组织一次产业扶贫工作检查,摸清底数,规范提升工作水平。把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督查结果作为对各地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完善产业扶贫指标监测体系和考评机制。对工作不力,产业扶贫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存在严重问题的地方和部门,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三)实施精准覆盖。省农业厅(省农工办)各有关单位依据职责分工分领域制定三年行动方案并组织实施。市县农业部门制定本级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意见,研究确定到村到户到人产业项目、带动主体、任务目标实施方案,确保农业产业项目精准覆盖贫困村、贫困户。

(四)强化宣传引导。及时提炼总结各地好的经验做法、典型案例、政策措施、工作动态等内容,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级新闻媒介和宣传平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进行宣传报道,形成良好舆论氛围,互相学习借鉴,提升工作效力。总结推广一批特色产业引领、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园区带动、股份合作、金融支持的典型模式及典型案例,做好示范推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