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创新农光园模式 打造扶贫产业集约区 - 承德市丰宁自治县案例

创新农光园模式 打造扶贫产业集约区 - 承德市丰宁自治县案例

时间:2023-05-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脱贫攻坚中,针对贫困村分散、集中扶持难,土地贫瘠、产业增收难,户情复杂、全面带动难等问题,紧抓国家光伏扶贫机遇,探索创新“农光园”模式,建设农光互补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直接带动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255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集约化”产业扶贫新路径。扩面建园引领“产业振兴”在光伏稳定保障、食用菌有力带动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园区。

创新农光园模式 打造扶贫产业集约区 - 承德市丰宁自治县案例

丰宁位于河北北部,属典型的山区县,土地贫瘠、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9630户99568人,贫困发生率一度达到30.5%,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河北省10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在脱贫攻坚中,针对贫困村分散、集中扶持难,土地贫瘠、产业增收难,户情复杂、全面带动难等问题,紧抓国家光伏扶贫机遇,探索创新“农光园”模式,建设农光互补产业扶贫示范园区,直接带动11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255户贫困户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贫困山区“集约化”产业扶贫新路径。

上建光伏实现“光能驱动”

依托光能资源优势,利用闲置荒滩,在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建设上,整合财政扶贫资金、东西部协作帮扶资金和捐赠资金4449万元,建设11个贫困村集中联建光伏扶贫电站,占地218亩,装机容量5500千瓦,年均发电量825万度,纯收益达到660多万元,可稳定持续20年以上。明确电站权属归11个贫困村所有,充分发挥光伏收益稳定、灵活的特点,科学制定分配方式,对贫困村,按照深度贫困村、一般贫困村标准每年分别给予5万元、3万元收益,由村集体用于扶贫公益事业;对有劳动能力贫困户,设立了公益岗,通过从事护林、护草、护水、保洁等劳动,带动445户年增收6840元,实现了“一人上岗、整户脱贫”;对无劳动能力户,根据贫困程度等情况,分级给予直接补贴600~2160元,带动545户稳定脱贫,做到了突出重点、精准到户、分类扶持、统筹兼顾。

下种蘑菇助推“带贫增收”(www.daowen.com)

突出集约化、高效化带动,在项目建设上科学谋划,充分利用光伏电站空间优势,采取了高支架的农光互补模式,依托县域食用菌产业特点和群众基础,在光伏下建设食用菌设施大棚138个,配套建设专业冷库、生产车间及水电路设施,形成立体产业格局。在带动机制上,采用了三种方式。资产收益带动。利用北京东西部扶贫协作对口帮扶资金和企业捐赠资金,投入500万元全资建设,所有农业设施权属归贫困村所有,引入县内食用菌龙头企业御今农业公司,采取租赁使用的方式,年提取总投资的5%作为租金,由贫困村用于扶贫事业,壮大村集体经济。产业带动。由龙头企业牵头,组织有条件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合作发展食用菌产业,创新了“122模式”,即1户贫困户承包2个大棚,企业免费提供棚室、赊销菌袋、全程教授技术、保证产品回收,保证贫困户零投入、零风险、与市场零距离,一个生产周期(6个月)纯收入2万元以上。共有38户贫困户与企业签订了生产经营合同,收益均在2.5万元以上,最高的达到了4万元,成为有理想、懂技术的职业农民。务工带动。企业和包棚户优先聘用当地及周边村贫困户进棚务工,共吸纳46名贫困户长期务工,年均增收2万元,同时带动50多名贫困户通过临时性、季节性务工年均增收5000~8000元,实现了稳定增收。

扩面建园引领“产业振兴”

在光伏稳定保障、食用菌有力带动的基础上,着力打造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扶贫园区。一产抓特色,重点发展有机精品香菇、平菇,目前已获得国家有机认证,辐射带动周边4个乡镇发展食用菌1600多亩,培育出7个专业村,年带动1100多农户稳定增收,形成了较大的规模优势;二产抓链条,由龙头企业投入1100万元,加快推进产业配套,延伸产业链条,打造产业高地。3000平方米现代化养菌室以及1700平方米工厂化菌袋生产车间已经开工,建成后可供应全县乃至周边县区。400平方米产品加工厂已完成设计,着眼京津高端市场,出产净菜食用菌切块、菌汤包等产品,提升园区食用菌产业效益;三产抓融合,依托园区位于京北第一草原、国家一号风景大道等知名景区必经之路的地理区位优势,新建一所融合产品展示、科普研学、观赏品鉴于一体的食用菌大型展示,同时联合周边黄旗小米麒麟西瓜、有机果菜、传统杂粮等小型园区,打造农事体验、农业观光旅游精品区,引领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为百姓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起到强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