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产业扶贫项目是威县与北京德青源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德青源)战略合作,探索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是全国第一个试点,不仅带动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探索出增加农村集体收入的有效途径,还加快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和新型城镇化步伐,是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生动实践。
搭建一个平台,变扶贫资金为固定资产
专门设立集投资建设、管理运营于一体的农投公司,作为整合承建平台。第一步整合资金。财政扶贫资金征得贫困群众同意后,按每人配额折股量化,入股合作社加入农投公司形成股权,同时整合其他扶贫资源,使“小钱变大钱”。第二步建设资产。农投公司按照承租企业要求,采取特许经营权模式,用整合的扶贫和涉农资金建设集体资产,把资源资产整合到优势产业平台上,使“资金变资本、资本变资产”。“金鸡”模式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其中整合扶贫资金0.2亿元、涉农资金0.7亿元。为提升农投公司经济实力,将县属经济林权、城市背景林带权、3.3万亩河道确权国有土地等资产注入,增加融资能力12亿元,总资产达到14亿元,实现融资4.9亿元。
积极运用市场化机制,由专业团队经营扶贫项目,提高经营水平、做大利益蛋糕,突破了产业直接扶贫的瓶颈,同时减少了经营主体的投资和负债,提升利润空间。实践中,重点完善了两个机制:租赁经营机制。金鸡项目承租期25年,按照“分期建成、分期移交、分期受益”原则,前15年每年按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0%支付租金;后10年,每年支付租金1000万元。租赁期满后,可按每年租金1000万元续租,或按残值一次性收购固定资产,资产收入用于相对贫困人口动态救助。利益分配机制。租金在农投公司还本付息后,剩余部分按贫困村户配股资金每年10%的收益分红,为贫困村拨付一定集体收入。自2016年实施资产收益扶贫模式以来,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发放资产收益分红52142人次2300.675万元。(www.daowen.com)
拓宽三条路径,变单纯分红为广泛参与
围绕密切联系群众“参与度”、扩大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水平、创造就业空间,引导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参与进来,防止单纯分钱分物滋生懒汉思想。突出抓了“三个带动”:项目自身带动。约定承租方至少要用30%以上的贫困群众,两个项目全部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338个;已有196名群众到岗就业,其中专为贫困群众提供的保安保洁等低技术要求爱心岗位85个,月均收入2000多元。村公益岗带动。发放到村资产收益657村次1855.87万元,重点村每年4万元集体收入,除公益事业建设维护,全部用于贫困户“特惠岗位”,目前每村安排公益岗2至3人,年均收入6000多元。关联产业带动。形成了包装、运输、饲草种植等关联产业,带动150多名贫困群众稳定就业或打零工,年收入1万元以上;通过流转土地解放出来的524名贫困群众外出或到工业园区打工,在财产性收入同时增加工资性收入,实现了流转土地挣租金、入园打工挣薪金、资金分红挣股金的“一份土地挣三份钱”。
强化四项举措,变自发就业为自觉就业
强化培训提素质。依托教育部定点帮扶支持的职教园区,免费开展就业创业技能培训近1000人,由“输血”向“造血”转变,实现“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职称评定激活力。实施农民职称评定改革试点,评定“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148人,激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探索专业化农民培育新路径。畅通热线促就业。依托县人力资源市场,探索了集用工、就业、咨询、培训于一体的“就业用工服务110”,助推群众就业、企业招工。示范引领造氛围。在全县广泛开展“爱威县、献良策、做贡献”活动,村村建立微信群,引导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不做懒汉写入村规民约,在县电视台、威县报开辟“创业标兵”“时代先锋”专栏,培树了残疾人创业典型王运报、贫困户脱贫典型孙福爱等样板,营造了脱贫光荣价值导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业创业全覆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