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孟村回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依托肉鸡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探索出一条“六链”产业扶贫模式,有效将所有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融入肉鸡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抓扶贫、助脱贫格局,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挣薪金、分股金、收租金的“三金”农民。目前,全县肉鸡常年存栏量550万只,年出栏规模3000万只,年产值近22亿元,是全国最大的以“清真”冠名的肉鸡食品加工基地之一。
招商引资建好产业链
2007年,孟村回族自治县委、县政府调整发展思路,积极引进亚洲最大的农畜集团——台湾大成公司项目,投资5亿元,发展肉鸡养、加、销产业化经营,形成了“龙头+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建立贫困户与扶贫企业的利益联结共享机制。目前,全县共有规模肉鸡养殖场592个,其中有部级标准化示范场6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场2个、市级标准化示范场4个,肉鸡存栏578.2万只以上,年出栏2630万只,获得“中国肉鸡之乡”美誉,带动了周边3省9县发展肉鸡养殖,辐射半径达150千米。
政府推动壮大产业链
财政补贴和贴息。出台政策把建设扶贫养殖大棚直补资金和贷款贴息结合起来,补贴和贷款额度达到了建棚投入的50%,有效降低了农户投资肉鸡养殖门槛。 基金撬动贷款。建立起政府、银行联手扶持产业发展的机制,作为肉鸡养殖项目贷款担保基金,累计贷款额度达到1940万元。争取政策扶持。争取中央专项扶持资金1000万元,对规模化养殖小区基建投资补贴45%,带动肉鸡养殖产业持续壮大,发展起养殖规模5000只的大棚750个、3万只的养殖小区15个。
创新机制补强产业链
建立起“五统一、三固定、一稳定”机制,最大限度降低养殖风险,养殖业蓬勃兴起,成为最强富民产业。同时,先后为合作社注入6200多万扶贫资金,合作社资本达到1.2亿元,由合作社负责建设更为先进和运作成本更低的标准化立体笼养小区,建设小区5个,存栏规模150万只。到2020年合作社年产值达到近2亿元,推动肉鸡养殖业发展到全域,股本对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www.daowen.com)
集成发展拉伸产业链
坚持多节点、多环节布局产业项目,形成了玉米种植—饲料加工—孵化育雏—肉鸡养殖—屠宰分割产业链条,投资7000多万元建设饲料厂,优先收购当地的玉米,年产饲料12万吨。吸纳贫困群众围绕防疫灭病、成鸡出栏、粪便处理、活鸡运输等成立专业化组织,把产业链条织密拉长,促进了产业集成化发展,拓宽了产业扶贫和就业扶贫空间。
科技创新提升产业链
引入新型的标准化的立体养殖方式,不仅节约了土地资源人力、物力,降低了药物投入,确保了生物和食品安全,饲料报酬养殖效益较传统饲养方式有较大提高。与河北农大联合建立科技驿站,以科技助推养殖成效和肉鸡品质。与大成公司合作推进品牌化建设,公司产品通过ISO22000 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认证,在行业内率先实行产品质量全程可追溯系统,推进高质量发展,赢得了广阔市场。推动孟村回族自治县肉鸡产品进入京津沪宁主流市场,与麦当劳、肯德基、德克士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并打入29家大型商超公司。
整体吸纳融入产业链
全产业链吸纳就业。从玉米种植到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吸纳劳动力就业3100人,其中贫困人口1000余人,年人均打工收入达到3.5万元。股份合作收益。扶贫资金投入到扶贫产业,产生扶贫收益实施二次分配,80%用于村级公益岗位工资支出,20%用于村集体收入对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员实施救助或用于村级小型公益事业支出。村级公益岗位共吸收就业1114人,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人口全部就业。土地收益。建设养殖小区,发展饲料种植基地,共流转土地4.5万亩,其中贫困户土地2100亩,每亩年可增收400~1000元不等。肉鸡产业化“六链”模式,让贫困群众真正成为挣薪金、分股金、收租金的三金农民,到目前,全县累计投入产业扶贫资金1.87亿元,累计扶贫收益3647.87万元,带动贫困户年均增收4580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