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依托旅游产业 助力脱贫增收——保定市易县产业扶贫案例

依托旅游产业 助力脱贫增收——保定市易县产业扶贫案例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第三方测算,易县旅游产业覆盖1.5万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占到产业收入的50.07%。2019年易县全县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综合效益5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超过248万人次,实现收入1.98亿元。全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扶持实现持续增收。旅游企业专门招收贫困人员到企业打工就业,保证贫困群众有稳定工作和工资。据统计,2万多村民通过旅游企业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

依托旅游产业 助力脱贫增收——保定市易县产业扶贫案例

易县是生态大县,旅游大县,也是国家贫困县,2011年被国家列入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在脱贫攻坚战中,县委、县政府坚持把旅游产业与扶贫脱贫结合起来,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扶贫”的脱贫增收新路子。经第三方测算,易县旅游产业覆盖1.5万贫困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占到产业收入的50.07%。《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中国旅游报》、学习强国平台、中央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易县旅游扶贫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2019年易县全县接待游客1027万人次,综合效益51亿元,其中乡村旅游接待超过248万人次,实现收入1.98亿元。

“三带”(景区带乡、企业带村、能人带户)模式联贫。“景区带乡”模式。以清西陵、易水湖、狼牙山三大核心景区为龙头,通过景区提升带动周边乡镇美丽乡村建设,实现景乡一体化发展,形成了西陵镇、西山北乡、安格庄乡、狼牙山镇等乡村旅游示范乡村58个,其中安格庄村、凤凰台村被文旅部评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景乡一体打造,带动300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近万名贫困人口户均增收2万元。“企业带村”模式。易水湖旅游开发公司、恋乡·百悦集团等企业通过搭建乡村旅游资源平台,帮助周边村规划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特色项目,分享网络预订客流和信息,拉动了农家游、农家采摘、水产养殖、特色农产品经营等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近几年带动全县280个村新增农家院600多家,117个村发展了采摘园,实现共赢发展。安格庄乡建档立卡贫困户崔艳辉在太行水镇建成后,报名经营一家朝鲜冷面小吃店,最多时年收入8万元,既增加了收入还照顾了家。“能人带户”模式。通过旅游企业能人、乡村旅游带头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结对帮扶,结穷亲、帮弱户,帮助贫困家庭提供就业岗位、致富项目,增加群众收入。在易县西陵镇,发动起步较早的“满家乐”户主们直接与附近贫困劳力结对子,从事景区古建修缮的“大把式”们优先带动贫困劳力学手艺,更多人从事了旅游相关工作,带动周边村贫困人口530人,年人均增收8000元。

“四金”(土地流转挣租金、资产收益挣“红金”、企业打工挣薪金、旅游商品售卖挣现金)实现增收。土地流转挣租金。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模式发展景观农业,打造景观长廊,种植苹果牡丹、产业玫瑰、油菜花等景观经济作物,全县152个村3357户贫困户土地实现流转,占贫困户比例为19%,每亩流转金平均1000元,年户均增收1400元。资产收益挣“红金”。旅游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资产到村、收益到户。覆盖贫困户10520户25187人。全县无劳动能力贫困户通过资产收益扶持实现持续增收。旅游企业打工挣薪金。旅游企业专门招收贫困人员到企业打工就业,保证贫困群众有稳定工作和工资。据统计,2万多村民通过旅游企业实现当地就业,人均月收入3000元。太行水镇先后培养返乡创业人员及团队396个,孵化农民老板285个,扶贫创业户53个,带动周边百姓就业3286人,被评为“全国旅游扶贫示范项目”。旅游商品售卖挣现金。贫困户在景区从事林果、杂粮等农产品销售,使“农品变商品”,让农品搭上旅游的快车,保证了销售,保障了价格,增加了收入,覆盖贫困户2000余户,年户均增收1.5万元。(www.daowen.com)

在巩固已有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易县将紧紧围绕发展全域旅游的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旅游增收途径,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全面提升生活品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