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时强调:“一个地方必须有产业,有劳动力,内外结合才能发展。”“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主攻方向,努力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河北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聚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把发展产业作为实现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主要途径和长久之策,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支撑、主体带动、科技服务,产销衔接、风险防范和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实施特色种养、林果、光伏、旅游、电商、家庭手工业等六大特色产业扶贫项目5.3万个,实现扶贫产业贫困人口全覆盖、产业项目贫困户全覆盖、经营主体和科技服务贫困村全覆盖,形成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产业扶贫格局,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了坚实基础。2019年底,全省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历史上首次消除区域性整体贫困,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9.84%下降到0.07%,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252元提高到12225元,增长68.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7%。特别是2020年,各级各部门积极克服疫情影响,建立到村到户扶贫产业清单台账,健全“一县一特、一村一品”产业体系,产业扶贫项目贫困户二重覆盖率达89%,比2019年提高25%,剩余3.4万贫困人口达到产业项目二重覆盖并全部实现脱贫,9.7万防贫对象全部落实产业帮扶措施。2016年全国特色产业精准扶贫座谈会在阜平县召开。2017年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在平泉市召开。河北省2019年在全国产业扶贫工作推进会做典型发言,2020年在全国产业扶贫论坛上介绍经验。
一、配强机构,优化举措,精准实现贫困户产业覆盖
(一)组织推动协调有力。建立有关省直部门和各市市政府组成的产业扶贫协调推进机制。省农业农村厅实施“一全一直一最”(领导班子全员抓扶贫、直接抓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向贫困地区倾斜)机制,抽调精干力量成立产业扶贫指挥部,举全厅之力抓产业扶贫。各市和62个贫困县成立产业扶贫工作专班,形成尽锐出战、协调联动的产业扶贫工作机制。制定省、县“1+62”产业扶贫规划,出台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水平三年行动、培强农业特色扶贫主导产业、完善贫困地区乡村产业体系等46个政策文件,精准指导全省产业扶贫工作。连续5年召开产业扶贫工作现场会,专项调度推进产业扶贫工作。特别是2020年10月,王东峰书记和许勤省长亲自谋划召开全省产业扶贫工作视频现场会,亲自部署、靠前指挥,推动“五级书记”抓产业扶贫。扎实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产业帮扶工作,加快推进搬迁村农业产业发展,积极稳妥做好搬迁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支撑要素保障到位。2016—2020年累计投入贫困县省级以上财政支农资金341.26亿元,为贫困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特别是2018以来每年为10个深度贫困县每县安排1亿元用于脱贫攻坚,该项政策得到胡春华同志肯定。2016—2020年累计设立助农取款服务点10.8万个,实现助农取款服务100%全覆盖。开创性地建立了三级金融服务网络,实现乡村金融服务从“没人管”到“管到底”的转变。在石家庄股权交易所设立全国首个“金融扶贫板”,为扶贫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进入资本市场打通了“最后一公里”。探索建立防贫保险机制,在魏县率先开展“防贫保”试点工作,在全国精准防贫方面开了先河。
(三)责任举措精准有力。开展“千村万户”产业扶贫调研和产业就业情况普查,有的放矢。采取自上而下谋划产业项目、自下而上申报产业项目的方式,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脱贫攻坚项目库。组织410名专家和干部,组成113个评估组对所有贫困县、贫困村扶贫产业进行全链条评估。建立99.5万户的产业扶贫数据统计系统以及贫困户、未脱贫户、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扶贫搬迁贫困户五个任务清单,做到了户有登记表、村有花名册、乡以上有统计表。建立产业扶贫项目、科技服务、带贫主体、产销衔接四项重点工作台账,强化到村到户重点帮扶措施落实落地。连续三年组织产业扶贫监测评估,用好考核评估指挥棒,突出产业覆盖、产业培育、贫困户增收等指标,推动贫困县产业扶贫政策、工作、责任“三落实”。开展贫困县扶贫产业困难问题大排查,对标对表高质量完成中央巡视、督查等各类反馈问题整改,规范提升产业扶贫质量水平。
二、拓宽渠道,多元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基本形成
(一)光伏+扶贫。脱贫攻坚以来,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发电装机容量达392.3万千瓦,投资约268亿元,装机规模居全国首位。其中,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101个、266.0万千瓦,帮扶贫困人口9.0万户;村级光伏扶贫电站3148个、126.3万千瓦,帮扶贫困人口20.1万户,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村4267个,占全省国家级贫困县贫困村的71.8%,远高于国家制定的40%标准。张北县建设光伏扶贫项目26.5万千瓦,通过“公益岗位+特困救助+村集体事业”的分配原则,惠及1.7万贫困户年增收3000元/户,并可持续20年,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铁杆庄稼”。
(二)电商+扶贫。推动电子商务与扶贫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贫困人口利用电商创业、就业能力,指导贫困地区完善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行政村电商服务站建设,拓宽特色优质农副产品销售渠道和贫困人口增收渠道。在肃宁县成功举办第八届淘宝村高峰论坛,阿里巴巴、京东、苏宁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在河北省推广兴农扶贫、京东农场、苏宁零售云等项目。脱贫攻坚以来,共创建国家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66个,培训电商从业人员20万人次以上,年均带动增收贫困人口2万人以上。
(三)旅游+扶贫。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理念,以燕山─太行山地区为重点,以62个贫困县和10个深度贫困县为主战场,精准识别793个旅游扶贫重点村,扎实推进乡村旅游和旅游产业扶贫工作开展,带动河北省2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打造“正定─平山─阜平─涞水”旅游扶贫精品线路等一批旅游扶贫专线,这4个县被列为国家旅游扶贫培训基地;涞水县野三坡“双带四起来”、馆陶县粮画小镇、平山县李家庄、灵寿县漫山花溪谷和车谷砣村等被确定为国家乡村旅游发展典型案例;“‘非遗+扶贫’中国实践·河北案例”成为文旅部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广案例。
(四)林业+扶贫。因地制宜发展林果、林木种苗、花卉、木本中药材和林下经济等产业,林果产业基地规模不断扩大,林业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培育出临城核桃等一批具有传统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林业产业,内丘县被评为“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林果产业已成为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贫困户增收的重要途径。脱贫攻坚以来,全省贫困地区累计新发展经济林和提质增效28.5万亩,新增林下经济经营面积31.7万亩。
(五)扶贫车间+扶贫。创新发展魏县“扶贫微工厂”产业扶贫模式,出台《河北省精准扶贫车间管理办法》,明确了扶贫车间的认定程序和支持政策,按照“县级认定、市级核查、省级抽查”的工作流程,规范全省扶贫车间的认定和建设。脱贫攻坚以来,全省认定扶贫车间382个,吸纳就业1.3万人。
三、突出特色,调优结构,融合打造高质量农业产业
(一)产业特色日益突显。以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为引领,贫困地区重点发展带贫广、增收强的蔬菜、食用菌、中药材、杂粮杂豆和肉牛、肉羊、家禽等产业,62个贫困县累计培育农业特色扶贫产业140个,7746个贫困村累计培育优势品种11786个,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形成“一县一特、一村一品”布局。阜平县食用菌产业从“零基础”起步5年发展成为“一号”扶贫产业,年产值近10亿元,覆盖农户1.5万户,直接带动增收3亿元。阳原县大力发展特色养驴产业,建成北方地区优质种驴繁育和养殖中心,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存栏量3年内增加到5万头,带动贫困户0.6万户。全省培育“一村一品”产业扶贫示范村124个,承德市在全国“一村一品”建设交流会上做典型发言。
(二)产业规模稳步壮大。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贫困地区调减高耗低效低质作物200万亩。2019年底,蔬菜种植面积483.00万亩(较2015年底增加126.07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18.96万亩(较2015年底增加0.06万亩)、中药材种植面积84.63万亩(较2015年底增加31.52万亩),杂粮杂豆种植面积407.73万亩(较2015年底增加22.01万亩);肉牛出栏180.15万头(较2015年底增加29.53万头)、肉羊出栏1170.82万只(较2015年底增加122.54万只)、家禽出栏2.80亿只(较2015年底增加0.72亿只)(2020年统计数据尚未公布)。重点建设7个国家级、45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成太行山燕山百里苹果、冀南太行山百里中药材、平原百万亩沙地梨等3个产业带,打造了越夏食用菌、梨两个国家级产业集群。坝上张北县、沽源县、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马铃薯产业覆盖11万多贫困人口,带动贫困人口年增收1000多元。阜平县食用菌、孟村回族自治县肉鸡、平泉市经果林等一批县域新兴产业项目,实现一个主导产业覆盖全县所有贫困户。饶阳34万亩设施果菜、平泉3.5亿棒香菇、巨鹿10万亩金银花等,规模水平均居全国第一,在全国市场具有定价权。
(三)产业链条融合紧密。指导每个贫困县确定1~3个特色带贫优势产业,延伸产业链、锻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拓宽增收链、完善利益链。脱贫攻坚以来,围绕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平台,贫困地区共培育年销售额10亿元农产品加工集群20个,创建扶贫产业园629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96个、产业强镇16个。鸡泽县以辣椒产业园区为载体,培育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成北方最大的辣椒种植、加工和集散基地,种植面积达8万亩,加工企业130余家,年加工鲜椒60万吨,集群年产值达到62.5亿元,带动2200名贫困户实现稳定脱贫。
四、培强主体,系紧纽带,持续提升产业带贫收益
(一)主体带贫能力持续增强。开展农业大招商,贫困地区共签约项目162个,总投资776.39亿元,引进正大、中粮、益海嘉里等带动力强的知名企业143家,基本覆盖县域主导产业。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标准向贫困地区倾斜,认定标准按照80%执行,对省重点龙头企业新建、改扩建扶贫产业项目年投资额3亿元以上的给予300万元奖补。62个贫困县累计打造省级龙头企业256家,年销售额亿元以上龙头企业110家。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活动,推广“清(清理整顿)、查(风险排查)、联(联合合作)、提(规范提升)、创(示范创建)”五字工作法,贫困地区累计发展合作社5.3万家(省级以上示范社636家),实现贫困村全覆盖,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92元。全国促进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在河北省召开。
(二)带贫增收机制持续完善。出台新型经营主体扶贫带贫减贫工作方案,总结推广扶贫资金、长期订单、股份合作、资产收益、产销衔接、土地流转托管和就业帮扶等七种产业扶贫模式。在全国率先创建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2个贫困县围绕扶贫主导产业累计建成128个联合体,辐射带动90%以上的贫困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行以股份合作为纽带的政府+金融+科研+龙头+合作社(基地)+农户“六位一体”新兴合作经营模式,实行企业统一负责流转土地、基础设施、种养品种、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加工销售和农户分户经营管理的“六统一分”协作机制,实现贫困户与企业、金融、科技的有效联结,让贫困户入股分股金、务工挣薪金、订单产品收现金,分享一产种养和二、三产业延伸收益。
(三)典型示范效应持续扩大。先后承办全国产业扶贫现场会、全国旅游扶贫工作培训班、国家“非遗+扶贫”专题培训班、全国乡村旅游与旅游扶贫推进大会和培训会、全国构树扶贫经验交流暨产销对接研讨会等全国性会议。实施“十(典型)百(龙头)千(贫困村)”示范工程,培树产业扶贫发展典型模式26个,评定省级扶贫龙头企业591家,打造特色产业样板村1119个。其中2017年,涞水县“双带四起来”旅游扶贫、威县金鸡产业收益扶贫模式,在中央政治局第39次集体学习时被选为精准扶贫典型案例。平泉市“三零”产业扶贫模式作为全国十大典型予以推广。2018年,“政银企户保”金融扶贫新模式作为全国“十大产业扶贫机制创新案例”之一进行推广。2019年,张家口“张杂谷”、保定农业创新驿站、阜平香菇典型入选国家产业扶贫典型案例。2020年,组织遴选贫困县、贫困村、带贫主体、产销对接、科技帮扶、驻村帮扶、社会帮扶、贫困户等八类产业典型100个,其中15个典型入选农业农村部“两个一百”典型案例(中央宣传部2020年脱贫攻坚主题宣传重点出版物),居全国第一;农业创新驿站案例入选全球最佳减贫案例。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网等媒体围绕河北省产业扶贫工作举措、先进典型等方面刊登宣传稿件500余篇,有效营造产业扶贫、产业脱贫良好氛围。(www.daowen.com)
五、构建平台,指导到村,全力提升扶贫产业科技水平
(一)指导体系日臻完善。依托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19个创新团队和237名特色产业岗位专家,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产业扶贫技术服务体系,与贫困县产业基地实行一对一定向服务,形成“专家团队+先进适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扶贫产业培育+创业主体培育”的服务链条。按照“十个一”(一个特色优势产业、一个高层次专家团队、一个产业承接平台、一个研发推广中心、一支技术推广队伍、一套标准化技术体系、一个精品品牌、一笔专项经费、一套绩效目标、一套运行机制)标准,在贫困县主导产业上累计建成农业创新驿站81个,通过驿站转化、应用、推广600多个农业新品种、38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共示范引领800多个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辐射带动近10万农户增收致富。顺平县太行山第一农业创新驿站创建人孙建设教授获全国脱贫攻坚奖。
(二)技术服务进村到户。大力弘扬李保国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务实作风,引导技术人员上坝进山到村入户,累计组织709个专家团队、14706名专业技术人员、8370名产业技术指导员,沉入到县到产业到项目对接服务。统一设立村级产业发展指导员技术服务公示牌,按照“五个一”(对每个贫困村开展一次调研对接、帮扶一个产业项目、设计一套产业技术指导方案、开展一次技术培训、发放一本技术手册或明白纸)挂牌承诺服务,共开展进村入户服务128454次、政策技术培训243629人次,协助落地产业项目7258个、解决产业发展问题16047个、销售农产品1276万吨。
(三)培训指导精准高效。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训工程和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育行动,累计培训实用人才、产业带头人、经营主体和贫困户13.9万人次。创新线上培训方式,充分利用农技推广云平台、农业科技网络书屋、微信公众号、手机APP、12316三农热线等现代信息手段,将各类简便实用技术送进千家万户,实现了全天候、跨时空高效服务。加强对贫困地区农产品市场价格变化研判,市场信息采集范围覆盖45个国定贫困县,建立起每季度一次常态化市场分析预警机制,指导贫困群众生产。
六、培育品牌,畅通渠道,构建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
(一)质量体系不断健全。贫困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由2015年的40%提升到2020年的70%;结合产品续展认证,优先安排贫困地区的绿色食品,贫困地区产品抽检合格率一直稳定在98%以上,确保了贫困地区绿色食品的安全优质。贫困地区累计打造20个“大而精”“小而特”特色农业精品示范基地,满足京津冀高端消费和冬奥会食品供给需要,涌现了一批质优价高的农产品,顶级富岗苹果100元一个,馆陶黄瓜卖到10元一根。
(二)品牌价值明显提升。成立河北省品牌农业建设中心,建设河北省品牌农产品(北京)展示中心供扶贫产品免费入驻,贫困县共打造区域公用品牌91个,其中围场马铃薯、巨鹿金银花、临城薄皮核桃获“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称号,巨鹿金银花、临城薄皮核桃、隆化肉牛入选“中国最受消费者喜爱区域品牌”。
(三)市场渠道逐步通畅。以“冀忆·老区臻纯”为主题,打造了河北省贫困地区农产品整体品牌形象,编纂《河北省贫困地区特色优质农产品目录》,536个企业、2000多种特色农产品入选。组织贫困地区分级搜集批发市场、经销户、经纪人、商场超市等经营主体名录和联系方式,并全部建立清单台账。制定“菜篮子”产品产销衔接指南,挂到网上、发到APP上,纸质的发给贫困村、贫困户、经营主体,消除产销衔接的信息孤岛。
(四)产销对接形式多样。线上“云推”,加强与阿里巴巴、京东合作,打造“河北省品牌农产品网上商城”,建立38个地方特色馆,200多家企业的近千种产品上线销售。组织阿里巴巴技术脱贫大会,在不到2个小时淘宝直播中,产生14万个有效订单,销售额600万元。线下“搭台”,组织贫困地区参加河北优质农产品进京年货节、北京农业嘉年华、廊坊经贸洽谈会特色农产品采购对接,连续5年举办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中药材产销对接活动,销售额累计121.3亿元。
七、防控疫情、防范风险,产业扶贫成果不断巩固
(一)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制定蔬菜、畜产品等主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工作方案14个,畅通农产品和生产物资运输渠道。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产业扶贫工作的通知》,指导各地加强疫情期间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保障、产销对接、带贫企业复工复产。开通“12316”“抗疫情·解农困”三农热线,24小时专人值守。组织开展贫困县农畜产品滞销卖难问题调查统计,第一时间帮助贫困地区经营主体“点对点”解决农资和产品运输不畅、积压滞销、企业无法正常开工等问题。
(二)加大风险防控力度。依托19个省级产业创新团队建立产业市场分析预警机制,每季度每个产业发布一次产业分析、预警报告,引导贫困地区有序安排生产。在全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范围,中央财政补贴型险种达15个。在63个县326个贫困村抽取1515个贫困户,建立长期定位监测点,每季度分析研判进展及问题,增强产业发展的指导性。建立产业防贫预警机制,在产业扶贫清单台账统计系统中增加减收监测预警指标,对因病因灾导致产业减收幅度超过20%的贫困户,及时反馈市县核实,指导市县加强产业帮扶。
(三)强化资产资本监督管理。在全国创新提出扶贫资产资本监督管理的概念,率先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关于建立扶贫资产资本监督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试行)》,构建了“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扶贫资产资本运行监管长效机制。
(四)不断壮大集体经济。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抓手,印发《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在贫困地区全面开展清产核资,有序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全省7746个贫困村全部完成改革任务;全省基本消灭集体经济收入“空白村”,其中村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30686个,占62%。
八、结对帮扶,合力攻坚,环京津扶贫共同行动成效显著
2017年农业农村部会同京津冀三省市在河北省启动实施“环京津贫困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扶贫共同行动”,对口帮扶河北省环京津28个贫困县。河北省积极对接配合农业农村部28家事业单位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部省共选派87名挂职干部,围绕种植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等“六大任务”,启动实施千村“一村一品”推进、万名农技人员“进山上坝”等“八大行动”。经过各方努力,已圆满完成技术援助、营销帮扶、企业合作、典型示范等“四个一批”工作任务目标。共组建特色产业专家组142个,组织1623名专家培训2240场次;共开展营销活动335次,签订销售协议233个,签约金额12.1亿元,销售农产品105.7万吨;共引进省外企业107家,落实合作协议121个,完成投资49.7亿元,带动贫困户9.6万户;共帮助培育本地农业企业472家,完成投资85.6亿元,带动贫困户24.5万户。2019年底环京津28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为全省特色农业扶贫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农业农村部3名挂职帮扶干部获评河北省脱贫攻坚奖。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产业合作项目指导工作的通知》,围绕“四个带动”(带动贫困户进入产业、带动贫困户就业、带动贫困户提能、带动贫困户增收),健全产业带贫机制,筛选对贫困户增收和产业发展带动作用明显的产业项目,使贫困户真正融入产业合作发展链条。脱贫攻坚以来,京津两市775家企业到受援县开展产业扶贫,累计实际投资753.26亿元,建设75个产业园区(基地)带动3.2万贫困人口增收。
虽然全省产业扶贫取得了显著成效,推动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期、成长期,整体水平还不高,巩固产业扶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任务十分艰巨。下一步,全省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把发展特色产业作为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的着力点,聚集资源要素,突出做优发展规划、做长产业链条、做强带贫主体、做紧利益联结、做宽销售渠道等关键环节,持续增强产业素质和带动能力,推动扶贫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再经过一个时期的培育,向带动面更广、带动力更强的县域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形成特色鲜明、融合发展、竞争力强的贫困地区乡村产业体系,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产业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