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教育与性别平等

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教育与性别平等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增长”并不仅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增长”也会被“发展”自身所推动。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经济增长要快于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教育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犹在,些许的起伏是正常的。高等教育机构像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大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与扩张的引擎,这正是基础教育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女性的受教育以及就业降低了出生率与性别歧视。

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教育与性别平等

阿玛蒂亚·森[2]

通常认为,仅仅获取经济增长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有能力来改善生活质量。这一观点在古中国和古印度时期就被深刻地认知,具体可以追溯到5世纪早期。人们深切关注教育医疗事业,这一传统在中国一直延续至今。“增长”并不仅是为了满足“发展”的需要,“增长”也会被“发展”自身所推动。这就是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所呈现的画面。

西方国家有时会误解中国的成功,认为这只是全球化成果的体现。然而,这种理解是片面的。民众必须被启蒙、教化继而才可以真正从市场经济中获益。儒家思想弘扬教育与培训,佛教也是指引启蒙的灯塔。佛陀曾被问及他从启蒙中学到了什么,他回答说没有任何收获。他的真正含义是追求启蒙,并不是要去追求其表面的东西,因为受到教化本身就尤为重要。

在中国,启蒙受到世人的珍视。这不仅是缘于其内在的价值,更是由于它被视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又一良方。那么回到现在,怎么看?在世界历史上,中国的经济增长要快于任何其他国家和地区。现在人们担心轻微的增长率下降,这让我感到很惊讶,因为我认为这种变化完全是情理之中的。中国取得了诸多的成就,1995年中国的GDP占全球GDP的2%;现今中国的比重上升到了12%。在历史上唯一可以与中国相提并论的国家,就是明治时期的日本,日本当时也重视教育行业。

教育与医疗是中国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医疗领域,中国也曾止步不前。到2012年,超过95%的中国人口享有了医疗服务,这是中国与印度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印之间也存在着其他的差异:相较于印度,中国的商业环境更好。印度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怀有工业超级大国的抱负,却没有高素质、健康劳动力的国家。历史告诫我们这是行不通的。印度也对此无能为力,除非它能改变自身的发展轨迹。我常常惊叹于在佛教国家,人民可以如此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

印度当下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不错的,然而这些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却并不能被大众分享,因为大多数民众的受教育程度较低。医疗领域更是一片混乱。因此印度需要向中国学习的很多,包括贸易、全球化等。而且必须拥有一个可以健康运行的教育系统,保障基本营养需求的民生工程,以及保证人民健康的医疗系统。

在高端领域,印度提供着良好的教育。那些从这些教育中受益的人们,在世界各地从事着各式各样的工作,他们可以经营微软、谷歌,可以领导德意志银行。但是这些高素质人才与一般民众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没有发展,我们就无法共享经济增长;没有人力资本,我们就无法共享经济增长。印度在一些领域做得很好,比如IT、医药。我们对此表示钦佩,但是这些都是高技能的工作。我认为,中国有能力生产任何他们乐意生产的商品。因为如果你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身体健康、可以遵循指示,那么你就有能力投入生产。教育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www.daowen.com)

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因素犹在,些许的起伏是正常的。如果没有这些波动,那倒显得不正常了。当然我们需要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这也是中国正在发生的情形。高等教育机构像清华、北大以及上海交大等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等教育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与扩张的引擎,这正是基础教育对中国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而更高层次的教育需要继续推进。

有人或许要问,既然欧洲拥有如此多的优势,那么中国、印度可以赶上欧洲的发展吗?我认为这种想法是荒谬的,因为它忽视了既有的事实。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很长时期,欧洲是一度落后于亚洲的。在公元1000年,欧洲充满着恐惧,然而那时在印度及中东已经有很多数学的应用。中国和印度已经有了工程学。中国也已经生产多种商品。如果你能想到那时欧洲的劣势,你或许会认为欧洲根本无法超越亚洲了。

有言论宣称中国很难跨越中等收入阶段,这一判断也是荒谬的。如果中国进一步大力发展高等教育,那么高等教育和其他层次的教育,都将在经济发展中展示出更加优秀的表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明确地强调了一点:世界的发展是由学习与启蒙所推动的。我们需要贸易,但是我们也需要发展人力资本,努力开展免费的义务教育,而这在1776年的英国是非常激进的思想。

谈及中国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应该归功于教育。中国人口为什么增速放缓呢?我认为独生子女政策是主要动因,虽然出发点并不是如此。独生子女政策于1968年开始实施,在这一政策开始实施前的10年,出生率由5.2%降到了2.8%,这是一个巨大的下降,却发生在独生子女政策之前。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呢?我认为是女性受教育普及的结果。在接下来的三四十年,出生率又从2.8%降到了1.7%。有两个相关的要素,就是女性的教育普及以及平等就业权利的赢得。在印度,除了这两点因素,没有任何因素会对出生率有显著的影响。

令我不解的是,虽然中国的女性在每一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而且歧视已经消除,但是在子女出生前,中国家庭还是会偏好男孩,我不理解其中缘由。全球的平均水平,是每95个女孩对应100个男孩,这是一个正常的生物现象,你会在欧洲和美洲发现同样的比率。中国的比例不是95%,而是84.7%,相当低,甚至比印度的92.6%还要低。在这一方面中国要比印度做得还差,为什么?韩国的重男轻女问题已经改善了很多,现在比例大概在91%。女性的受教育以及就业降低了出生率与性别歧视。一旦子女出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女孩会受到歧视,但是在出生之前就会存在。为什么?我希望能有人给出答案。

当然更重要的是积极的一面:通过提供教育与医疗,中国已经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增长。只要中国继续致力于公民的教育启蒙以及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那么中国的成功将会延续下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