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了详细解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olow提出了用“ 残余”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并用其来解释技术创新。自Solow提出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或生产函数回归测算索洛余值,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
为了详细解释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Solow(1957)提出了用“ 残余”来表示全要素生产率,并用其来解释技术创新。自Solow(1957)提出通过国民经济核算或生产函数回归测算索洛余值(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研究受到了广泛的重视。Aigner 和Chu(1968)提出了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并将生产者效率分解为技术前沿(technological frontier)和技术效率(technical efficiency)两个部分;Aigner等(1977)、Meeusen和Broeck(1977)构建了包含随机扰动的前沿模型,即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tochastic frontier production function)分析方法;Charnes等(1978)和Caves等(1982)基于一种线性规划技术确定了生产前沿面,即数据包络分析法。基于前沿生产率分析的随机前沿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能够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前沿和技术效率,从而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且能够提供更多生产者的信息,由于经济增长变量隐含在效率测算中,没有明确给出所测得的综合效率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索洛余值法既能较易测出技术创新(余值),也能较易测出要素(资本、劳动等)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大小。因此,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要素效率时,本书基于一般生产函数法(索洛余值法)进行相关分析。(www.daowen.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效率型经济增长模型及应用研究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