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经济发展情况不同,世界各国对创业企业的确认标准也不同。创业企业的核心特征是创业,也就是创立并成长。所以,很多文献从企业创立的年限来判断企业是否属于创业企业。姜翰等(2009)认为创立3~4年的企业为创业企业。吴晓晖和叶瑛(2009)认为创立4~5年的企业为创业企业。有的文献(郝敬鑫和杨忠,2012)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企业,认为相对于成长期和成熟期的企业,创业企业应界定为处于种子期和初创期的企业。有的文献(吴翠凤等,2014)从企业特征出发把创业企业定义为“两高六新”,即高成长性、高科技含量、新经济、新服务、新农业、新材料、新能源和新商业模式。本书认为,对创业企业的研究不应从单一维度去进行,而应该从成立时间、职工数和资产总额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关于企业创新,熊彼特(1934)定义为“企业家对生产要素或生产条件进行新的组合”,并把企业创新活动分为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Henderson和Clark(1990)将企业创新分为激进式创新和渐进式创新。激进式创新指的是企业在创新形式和内容上取得了质的改变;渐进式创新指的是企业通过知识积累和吸收外部知识,取得的改进型创新。Bower和Christensen(1995)把企业创新分为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Christensen和Bower(1996)根据创新研究、发展和生产时所需的能力是否与企业原有的能力相符进行分类,把企业创新分为能力破坏型创新和能力延续型创新。能力破坏型创新指的是企业的创新产品和服务是对现有产品和服务的替代。能力延续型创新指的是企业创新建立在现有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创业企业成立时间短、员工少和规模小的特点决定了企业研发资源有限性的特点。企业在研发过程中更加谨慎。在缺少外部资源支持的情况下,创业企业倾向于通过自身能力和资源的积累来进行创新。因此,创业企业的创新更多地表现为渐进式或者能力延续型的创新。(www.daowen.com)
创新绩效(innovation performance)的评价方法是在熊彼特对企业创新的定义的基础上建立的。魏江等(2014)以大型民营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研发网络与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发现组织学习顺序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张杰等(2014)以工业企业为研究样本探讨了竞争如何影响企业的创新绩效,发现中国情境下竞争与创新绩效呈现显著正向关系。林洲钰和林汉川(2012)对中国大型制造业企业的创新活动进行了研究,从微观层面证实了我国各省份社会资本水平差异对企业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也有探讨中小企业创新活动的。王霄和胡军(2005)根据我国中小企业的组织特征,在传统创新理论解释变量集中加入了企业规模,发现中小企业认知性社会资本既直接地、又通过影响企业的结构化社会资本间接地影响了企业的创新绩效。解学梅(2010)基于188家中小型制造业企业的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不同的协同创新网络和企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协同创新网络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有着显著的正向效应。姜卫韬(2012)遵循中小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修补脉络,聚焦于联系紧密化、联系差异化和联系细分化设计了中小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的三种策略。梳理现有文献可知,企业的创新绩效研究主要是与企业资源和能力的获得紧密相关的。同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对外部资源和网络的需求更加迫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