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力求改革:冲破旧规

力求改革:冲破旧规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继续扩大对华经济侵略。面临种种困难,江苏丝绸业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冲破旧规,学习先进,唯改革是路,传统的丝绸业只有借力新兴的丝绸工业才能生存发展。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缫丝生产手段落后,坚决改革的也是无锡市。

力求改革:冲破旧规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帝国主义列强卷土重来,继续扩大对华经济侵略。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经济侵略虽破坏了江苏传统的丝绸手工业,但同时输入了新式机械丝绸生产工具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上刺激了丝绸业的发展,产生了近代江苏丝绸工业。然而,自19世纪80年代江苏出现丝绸工业至20世纪20年代初,江苏丝绸业在设备、技术、管理等方面大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丝绸产品质量下降,产量降低,成本增加。在国际市场上,不仅遭各资本主义国家卡压,而且受到日本等国丝绸产品的竞争和排挤。面临种种困难,江苏丝绸业面对现实,展望未来,冲破旧规,学习先进,唯改革是路,传统的丝绸业只有借力新兴的丝绸工业才能生存发展。江苏丝绸工业改革有两个特点:

第一,丝绸工业的改革不是遵循自身发展的规律而实施的,是在帝国主义转嫁经济危机、加紧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压力下实施的,主要采取更新设备的措施。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政府丧失保护民族工业的职能,市场被帝国主义控制。他们挟持种种特权,大量倾销人造丝织品,1919年输入的人造丝布匹价值银18.34万两,到1924年时增加到一百五六十万两。丝织业处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以传统的生产工具与先进的生产工具抗衡,无疑是以卵击石。为了生存,只好被迫接受先进生产工具,更新丝织设备,仿制人造丝织品。

江苏丝织业设备改革是从织机改“轴”开始的。1913年前后模仿日本一种手拉织机,在原织绸用的手织木机上改轴。“改轴之初期能占手织木机的10%,至最盛时可占20%,自此以后,逐渐改轴,至民国四年手织机即绝迹。”随之而来的是将木机改为铁木织机。1916年,盛泽镇沈鹏创办的经成丝织厂从日本引进提花机20台,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产品有丝葛、香云缎等,销路颇好,以后铁木织机增加到40台,1920年发明了中山葛,在苏州、吴江地区泛起涟漪,丝织厂商刮目相看。1926年间,苏州丝织工业一度发展,苏州城乡内外铁木织机已“数近百家”,可谓“营业繁盛,工厂林立”。1928年时,有的丝织厂家已部分使用电力织机。盛泽的郎琴记丝织厂改用电力织绸以后,研究发明了电力纺和格子纺,生产成本降低,产品销路亦好,随后扩大厂房,所有织机运用三马力的马达牵动,影响深远,给濒于绝境的江苏丝织业带来希望,购置铁木织机的丝织厂渐渐多了起来。

但是,丝织业逐渐采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并非出于本身愿望,大多数丝织厂商为了生存,在内外压力下被迫改用先进设备。他们在生产关系上不愿接受资本主义方式,仍沿袭过去一套。表现为机器丝织厂有所增加,现卖机户有所减少,生产关系却没有什么重大变化,丝织业仍被账房或绸庄所控制,由账房放料给机户或新建丝织厂代织,收货按货物高下、计件发价。例如盛泽镇,虽已有丝织工业出现,但大多还是分散在乡间和镇上的现卖机户,虽然有一部分现卖机户也购置了铁木织机。现卖机户的原料系丝行贩运而来,织绸花样可向镇上设计工处购买,机户将织好的丝织品携至镇上售予绸庄,经绸庄计重量按质估价,其称量标准由丝绸行会培元公所议定,绸庄零星收齐绸货,转运上海再销往各地。在丝织工厂(场)及机户内部则用艺徒制,3年满师,织满四装经,即120文后,艺徒就可向有关行会或行政机关领取关书,自立织绸。但欲领账房之原料,必须先有“来头人”介绍,签订承揽合同方可开工。这时账房仍牢牢控制丝织厂家及机户。至于工资,1933年时“工资最高者每尺约0.25元,最低者约0.07元。半个月织满一件约长6丈以后,直接向账房交件领款。有时工资不能领足,须留若干为‘存工’,其数量之多少,则随账房之意而定,至年终再以结账”。这是账房通过放料勉强维持生产。1933年以后,随着内外市场的缩小,外货压力加重,原料缺乏,市场竞争激烈,大多数账房逐渐认识到不仅要有先进生产设备,更要有适合先进生产设备生产的管理方式,遂纷纷改置电力织机,组建丝织工厂,进行社会化大生产。到1935年止,仅苏州丝织业就有电力织机约2000架,每月每架平均产绸10匹,每年产绸近20万匹,价值五六百万元。即便如此,江苏丝织业的改革是单一的,是生产设备的更换,没有注入新鲜血液,质的方面没有发生重大深刻变化,因此它是一种改良,一种为求生存本能的改良,它与缫丝工业的图谋刷新、追求新技术和现代工业管理之改革无法比拟。

第二,缫丝工业在一批有胆有识之士倡导与带领下,顺应自身发展规律,全面系统地着手改革,引起世人注目。(www.daowen.com)

江苏近代缫丝工业的发祥地及主要生产地乃无锡市。面对现实,正视自己缫丝生产手段落后,坚决改革的也是无锡市。虽然无锡从1904年创办裕昌丝厂起至1935年,缫丝工业得以迅速发展,却历经艰难。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由于日丝的激烈竞争和排挤,江苏丝织业大受打击,缫丝工业亦困难重重。回眸展望,江苏缫丝生产手段确实落后他国。

在原料方面,由于丝厂逐年增加,蚕茧供应日趋紧张,各厂相互争购,致使江苏蚕桑生产重量轻质,蚕种逐年退化,生丝质量日坏,缫丝成本高昂。在设备方面,丝车基本上都是意大利旧式坐缫车,所用引擎马力也很小,且又保持“营业”“实业”之分,一些资本家只顾一味投机赚钱,既不进行机械维修保养,又不肯花钱改造机械设备,所以丝车设备十分陈旧落后。在管理方面,盛行管车制,丝厂工人毫无人身自由,加上工人大多是文盲,不容易掌握新技术。在外销方面,历来受外国洋行控制,即使“普遍交易,一切均操西人之手,吾丝商无从知其实在也”。

此外,美国成为生丝消费最大国后,日本丝厂按美国丝绸主要产品,诸如丝袜、丝汗衫的匀度要求,生产了适销美国的生丝。而江苏丝厂未曾更新丝车,仍然生产以纤度为主的生丝,几乎被日丝排挤出国际市场。严酷的事实催醒了一部分明智的有事业心的民族工商业者,他们纷纷到西方学习或东渡考察,决心重振华丝雄威。江苏无锡是缫丝工业锐意改革的先驱者,而永泰系丝厂厂主薛寿萱是其中代表人物。

薛寿萱毕业于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学到了一套资本主义的企业管理方法,目睹华丝在美国市场被日丝挤垮的险状,决心继承父业,致力改革。1926年薛寿萱主事永泰系丝厂后,于1928年出席在美国召开的第二届万国生丝质量检验标准会议。他在会议期间抓紧调查生丝在美国的需求情况,归来途经日本时考察了日本蚕丝事业,回国后决心在永泰系丝厂进行全面改革。薛寿萱将日丝与华丝相比较,得出华丝有两点足取,一是丝质好,易于织物;二是摩擦力好,不会起毛。同时他也指出华丝在美国有六点不受欢迎,即牌号混乱;断头问题不及日丝少;丝身粗乱,条纹组劣;匀净不一;中国丝不能先染后织;加重量少,每百斤仅可吸收25%—30%,制成之衣轻而易飘。以薛寿萱为代表的无锡缫丝工业在找出问题、分析比较优劣后,即有计划、有步骤地着手改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