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无锡蚕丝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无锡蚕丝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无锡生丝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好。育蚕业的发展,又刺激了缫丝业的发展,无锡从事缫丝生产的人员渐多。表6-10 1913年四县蚕、丝户数统计无锡蚕丝生产的迅速发展,是有其独特条件的:一是气候适宜。无锡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度区域,气候柔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利于蚕桑生产。由于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举足轻重,无锡逐渐形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干茧市场和蚕茧集散地。五是生产成本较低。

无锡蚕丝产业的历史与现状

无锡的蚕丝生产,虽然可追溯至周泰伯、仲雍时代,但之后发展缓慢,至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自无锡的开化乡开始恢复和兴起。开化乡地近太湖,而太湖流域的吴县、吴江湖州、嘉兴都是老蚕丝区,丝业成俗。开化乡居太湖之北,湖州居太湖之南,北习南之习俗,育蚕缫丝。太平天国失败后,开化乡人迅速从事蚕丝生产,有所获利,遂在无锡渐渐推开。同治十年(1871年),任甘肃按察使的无锡人严紫卿在家乡购桑树3000株,种植在宅前之南湾,开蚕桑风气之先河,尔后,成片桑园在无锡相继出现,甚至将大块稻田改种桑树也不乏其人。如无锡地主华翼纶购15亩田种3000多株桑树。有资料载,无锡境内的“荒田隙地尽栽桑树,饲蚕者日多一日,而出丝亦年盛一年”,连日本人也描述说:“自上海到苏州有江,江岸多有桑树点缀;自苏州至无锡,亦有江,江之两岸,一望无边,皆桑也……附近村落,每村或三十户至五十户,家家育蚕,不问男女,皆从此业。”到了1880年,无锡的生丝产量已达320万两,价值48万海关两,连老蚕区吴县、吴江也愧叹不如(详见下表)。

表6-9 苏州、常州、镇江等府生丝产量表

上表所示,无锡一地所产生丝比苏州府(含吴县、吴江)多产1/3强,1878年产丝占三府总产丝量的38.83%,1879年增至39.11%,一跃成为全省之冠。

无锡生丝不仅产量高,质量也好。以往苏州丝织业所用的的纬丝主要是苏州府各县及湖州供应,19世纪80年代以后,无锡的生丝逐渐为苏州丝织业采用,即使价格昂贵也在所不惜。所以,“近来苏地新丝转不如(无)锡、(金)匮之多,而丝之畅销亦不如金、锡之旺”。

19世纪末20世纪初,机械缫丝兴起,太湖地区作为缫丝原料蚕茧的来源中心,以无锡为核心搭建了四通八达的中心网络。当时上海、苏州,包括无锡本地缫丝工厂的蚕茧,主要依赖无锡。同时,缫丝厂的兴办,促进了养蚕业的发展,蚕户猛增,1913年无锡的蚕户占总户数的85.44%,占农业户数的99.91%,真可谓家家育蚕,人人植桑。育蚕业的发展,又刺激了缫丝业的发展,无锡从事缫丝生产的人员渐多。1913年,无锡缫丝工人数为55201人,占总人口数的7%,但绝对数较高,排在溧阳、吴江之后,比吴县高(详见下表)。

表6-10 1913年四县蚕、丝户数统计

无锡蚕丝生产的迅速发展,是有其独特条件的:

一是气候适宜。无锡地处暖温带向亚热带过度区域,气候柔和,雨量适中,四季分明,利于蚕桑生产。谷雨收蚁,小满上蔟,有“谷雨三朝蚕白头,春蚕不吃小满叶”之说。据有关资料记载,1929年无锡七八月份的最高气温一般在摄氏35度左右,最低气温在摄氏19—26度之间;四五月份的最高气温在20—26度之间,最低气温在摄氏10—16度之间;无霜期8—9个月,常年气温不高,非常适合蚕桑生长发育。

二是茧丝价格高于其他农作物。当时每亩桑田产桑10担(每担约合121市斤),桑叶每百斤可卖3元以上,而稻田每亩收成不过2石,每石仅为2元左右,因此植桑利厚。鲜茧价格更高,每担在30—60元之间,折合白米6石至10石。如此价格,农民当然愿意从事蚕丝生产,所以,无锡人十有七八育蚕植桑,每年农民获利有800多万。当时有“养好花蚕发洋财”一说。1921年以后,茧价更涨,每百斤80—90元,甚至卖到100—120元。当时有人称桑树为“黄金树”是很有道理的(详见下表)。(www.daowen.com)

表6-11 无锡每亩耕地养蚕和种粮年经济效益对照表

三是无锡是近代优质蚕茧高产区和集散地。据1933年《中国实业志》资料显示,1928年江苏全省主要蚕茧产地25个县,共有桑园面积104.6万亩,无锡一地就有桑园24万亩,占22.9%,1929年时增至25.1万亩,年产鲜茧月24万担,居全省之首。由于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举足轻重,无锡逐渐形成华东地区最大的干茧市场和蚕茧集散地。1923年4月1日《锡报》报道:“自铁路通轨以来,如江阴、宜兴、靖江、武进各路干茧,无不堆存锡地应市求售。而专营经营丝茧之丝茧号,年来逐渐增多,俱开设于车站路。”无锡茧市兴盛可见。

四是具有储藏大量茧丝的仓储设施。当时无锡共有15家干茧堆栈,可堆存干茧24.4万包。按每包平均重40斤计算(司马秤,以十六两八钱计),则可堆存干茧10万关担。1931年时,无锡年贮存干茧总量20万关担以上。无锡的茧丝堆栈大多集中于工运桥沿河两岸。该地水路交通便利,旅馆饭店、茧丝商号林立,丝茧从业人员集居,便于茧丝贸易。正因为无锡拥有储存大量茧丝的仓库,从而解决了一般缫丝工厂无法收贮全年原茧的困难,又便于厂商资金周转,所以,无锡是发展机械缫丝工业最理想的原料基地。原料的充足,也使得无锡本地的缫丝业较快发展,一些资金较少的资本家也能租厂经营。他们把有限的资金支付租金,小批量地向茧商购买原料,缫成生丝后即运往上海出售;或向银行抵押贷款,及时补进原料进行再生产。

五是生产成本较低。1928年前无锡缫丝以土种为主,每担生丝要用干茧500—600斤。1929年后,无锡普遍采用改良种,每担生丝仅需干茧400斤。但国内其他丝厂仍以土种为主,成本昂贵。此外,无锡丝厂还可以把在附近茧行收购的部分鲜茧,采用嫩烘后立即上车缫丝的方法,减少了缫折。因嫩烘茧缫丝解舒好,自然缫折就小,产量高,成本低,利润高。例如,上海丝厂的原料均依赖于外地,丝厂到无锡采购蚕茧,除茧款外,每担干茧还需缴纳厘金税9元(杭、嘉、湖地区为12元),输出税1.5元,运输费0.5元,总计11元。这样,每担生丝就要增加成本费用55—60元。另外,上海外采蚕茧,要经过运输、储藏等中间环节才能进厂缫丝,若采用嫩烘茧则含水量多,久存就会霉烂变质,因此,上海丝厂不仅在运输和税收支出上高于无锡,而且在成品率和品质上也缺乏优势。

六是水源丰富,水质优良。缫丝工业与水休戚相关,水源与水质直接影响生丝质量。太湖为无锡的缫丝业提供了天然水库,太湖湖水澄清,硬度适中,利于提高生丝质量。太湖东南岸的苏州、吴江、湖州、嘉兴一带,虽然也有太湖水质,但当地家庭手工缫丝传统历时已久,一时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发展,从而限制了江浙老蚕丝区域缫丝工业发展的速度。例如,1910年浙江全省只有4家缫丝厂,而无锡一地就有5家。上海丝厂大多距河道太远,且受潮水影响,河水浑浊,不堪使用,故上海丝厂一般只能用自来水,成本昂贵。另外,从运输上来说,丝厂一是用煤多,二是干茧体积大、分量轻,适应船只运输,无锡运河横贯,水道交叉,水上运输十分方便,对丝厂的建造很有利。

七是市场信息灵,资金周转快。市场信息与资金周转是现代工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无锡在当时的环境中就已较好地具备了。当时无锡除了有电报、长途电话外,还可直接收发国际电报(由电报局转给上海真如国际无线电台),为丝厂了解国际生丝市场行情带来很大方便。同时,无锡的银行、钱庄等金融事业兴旺,有利于各丝厂资金周转。上海银行、中国事业银行、新华信托银行、农民银行等纷纷在无锡设立。1920—1930年无锡蚕丝业兴盛期间,金融机构十分乐意向丝厂和茧商贷款,一般丝厂只要集资三成(俗称垫头)存入银行,即可用款十成(即内三成);信用好的丝厂如永泰、乾甡等丝厂,还可用款十三成(即外三成),从而在资金方面有力地支持了无锡蚕丝区的形成和发展。

以上多种有利因素,促使无锡自19世纪60年代以来,蚕丝生产迅速发展,终于在20世纪初形成了我国主要蚕丝生产区,一跃登上了国际蚕丝生产舞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