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世纪20年代起,英、法等国的工业革命,促进其丝织业相继采用以蒸汽为动力的机械进行生产,对蚕茧和生丝的需求量日增。可当时中国的丝绸业还停留在手工生产水平阶段,所产的生丝(土丝)质量逊于机械生产的生丝(厂丝)。但由于我国丝绸业历史悠久,从业人员众多,土丝及绸缎的出口量一直是世界第一。五口通商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逐渐渗透,他们在上海等通商口岸开设丝厂,设立洋行,或买茧自缫,或购买土丝出口,这样,丝绸业中渐渐形成了一个半殖民的网络,一直深入到我国的乡村小镇。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生丝出口没有超过1万担,鸦片战争以后,生丝的出口量猛增,1899年达到15万担,我国“生丝承地位之优越、外销之佳况,一帆风顺,走入佳境”。江、浙蚕丝盛区1862年的蚕丝出口量达122099包(每包80斤)。江苏地区绸缎出口量颇为可观,南京在1911年前,每年生产绸缎类制品约20万匹,价值260万海关两,出口约 3万—4万匹。苏州的绸缎出口量也增长迅速,1874年为5778匹,价值237.5海关两;1884年绸缎出口8808匹,442.7海关两;1894年增长至16363匹,价值798万海关两。20年间,丝织品出口和价值几乎增长了3倍(详见下表)。
表6-6 1873—1894年苏州出口绸缎量表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丝绸制品的出口量大幅增长,一个重要原因是外国资本的大举入侵。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直接在中国境内开设丝厂缫丝出口,二是设立洋行间接收购厂丝转而出口。当时的上海出现了专门从事出口贸易或代客买卖生丝的机构,人们称之为“丝栈”,在丝栈中直接进行出口贸易与买卖生丝的人称之为“丝事通”,他代表丝栈,既与内地丝商交往又与洋商打交道,从中渔利,买办资产阶级的一部分就是从此转化而来。丝栈最初利用这些丝事通将触角伸到市、镇、乡、村的茧行或丝行。“茧行”前文已经叙述过,“丝行”则是随着机器织绸的兴起而产生的。虽然清末民初机器缫丝兴起,但在我国这个蚕丝手工业广泛的国家,农民家庭副业的手工缫丝仍然相当普遍,土丝基数大,产量也多,机器缫丝暂时还供应不上织绸的需要,因此,无论是中国丝织业还是外国丝织业,都大量需要中国的土丝,这样,丝行就成了农民出售土丝的场所。江苏是产丝重区,当然是丝商竞购的对象,丝行也渐次设立,无锡、常州、吴江等地的丝行起初只有十余家,尔后,逐渐向无锡地区转移,20—30家丝行分布在无锡南门外黄泥埲和北门外江阴港一带,业务很是兴旺。规模较大的有南门的王祥茂丝行,北门的袁姓家族丝行。无锡的丝行除收购本地土丝贩运到上海出售于洋行或华商丝行外,还收购、转运附近各县土丝和外地丝商贩运来的转口丝货。这样,无锡成了重要的土丝转口集散地。在外邦丝商中,主要是苏州、丹阳、南京、湖州等织绸产区,他们到无锡主要采购干经、摇经和鸿山丝。当然,上海的茧丝商人也常到无锡采购。
至于外国商人更视茧行、丝行为获取我国生丝的主要渠道。他们往往与中国内地官僚、地主、商贾、买办勾结,收购茧丝转卖给洋行。五口通商后,英国率先在上海设立怡和洋行,操纵着江、浙、沪地区的茧丝贸易市场。该洋行经常派雇员到江苏的无锡、常州、吴县等地大量收购茧丝,声势煊赫,范围广大,一些茧行、丝行皆为其服务。如无锡城区五洞桥洽盛茧行、西北乡潘村通裕茧行代表英商收购茧丝。不久,日本也在上海开设了三井洋行,主要从事收购蚕丝。江苏以无锡为核心的蚕丝区,所收购的茧丝大部分被上海各洋行买去,直接出口有40%之多。上海各洋行在1901年至1910年间出口生丝85492包,计5129520公斤。详见下表:
表6-7 上海各洋行输出生丝概况表(1901—1910)(www.daowen.com)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不仅设立洋行盘剥我国蚕丝,还利用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的“协定关税”等特权,迫使清政府调整进出口货物关税税率。例如,将丝的出口税率由9.43%降至3.97%,而将丝织品的出口税率由3.11%提高到4.17%,明显地采取降低丝织原料税率、提高丝织成品税率的方法,廉价地买走我国蚕丝,再把利用我国蚕丝资源织成的丝织品返销于我国,这就是所谓的“洋绸”。1984年进口的洋绸为283担,价值159318两,到1901年增至1417担,价值1335792两。更可笑的是,进口的洋绸多系仿造我国的产品或吸取我国的丝织经验而织成的产品,如“洋累缎”是仿苏州的产品,“洋宁缎”是仿南京的产品,而且质量较差。洋绸纯丝的少,一般都是交织,价格低于国内绸缎价格,这样国内的绸缎就竞争不过洋绸。由于外国洋绸的侵入,江苏的丝织品外销不畅,南京的绸缎1905年出口3218担,1908年减为2718担,而到了1912年锐减至1806担。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忙于战争,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压迫,而欧洲的一些产丝国也因战争原因,生丝产量锐减。法国1914年生丝产量6700公担,1915年仅生产2150公担;意大利1914年生丝产量67130公担,1915年仅有47620公担,下降了30%;日本也因战争影响,生丝价格暴跌,生丝出口由1913年的100200公担,减少到1914年的78450公担,下降21%。而世界最大的生丝消费国美国(约占当时总消费量的82%)不仅没受战争影响,反而依靠出售军火发了财,生丝的需要量更大。鉴于此,中国的丝绸对外贸易出现了转机。1914年我国丝绸类出口140630公担,1915年为288607公担,增长48%,占当时全国出口总贸易量的22.01%。同时,生丝价格看涨, 1915年出口美国的白厂丝每公担平均为714.12美元,1916年上涨为1 064.69美元,1917年涨为1427.60美元,1918年涨至1633.92美元。江、浙、沪生丝的出口量为全国之首,详见下表:
表6-8 江、浙、沪生丝出口情况(1913—1915)(每担价格427.35两)
综上所述,我国丝绸业的兴衰,与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茧丝绸的掠夺有密切关系。如果说江苏丝绸业在这一阶段有所发展,那也不是中国自身社会经济正常发展的结果,主要是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对茧丝绸掠夺的刺激,并在关税上逼迫清政府按他们的意志就范,如此一来,江苏丝绸业被卷入了世界经济范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