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行是蚕农与缫丝厂之间的商业机构。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状态下,丝绸生产历来是自养(蚕)、自缫(丝)、自织(绸)的单体生产方式。明清时,丝织手工业生产繁荣发达,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状态逐渐解体,育蚕、缫丝、织绸开始专业分工,专门从事收茧的行当也孕育而生。19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丝绸业的复苏以及机器织绸的兴起,丝绸生产各道环节愈来愈专业化,且分工愈来愈细。针对大量蚕茧无法直接送往缫丝工厂,而缫丝工厂也不可能挨家挨户向蚕农收茧的状况,蚕户与丝厂之间的中间机构——茧行就应时而生了。茧行首先在浙江嘉兴出现,不久便在江浙主要蚕茧区普遍推开。
茧行由收丝商人创办。收丝商人在蚕区收购土丝,转手倒卖到苏州、上海等地。后来发现收购蚕茧就地烘干,比收土丝得利更多,便携带重资到蚕桑发达地区创立烘灶,名为“鲜茧行”。鲜茧行开始时均是英美商人借用当地地主、乡绅名义收购鲜茧,因为比收买生丝获利高,国人竞相效仿。不久,政府发现茧行混乱且有利可图,便着手管理,规定:设立茧行需向牙厘总局请领行贴,每证缴纳120两,若未领证而开业者,除苛多额罚金外,没收其所设之茧。各茧行在开业期间必须将许可证张贴,备受官吏检查。由此可知,茧行开设需取得当地政府许可,发给茧帖,按时缴纳捐税,以示合法。
图6-1 茧行行帖
江苏茧行数无锡最多。无锡第一家茧行为洛社镇仁昌茧行,设双灶40具,该茧行是光绪十三年(1887年)三月由西北乡孟里镇的孙伯瑜同浙江丝商顾勉夫合作设立,请看合同:
立合同人:顾勉夫 孙伯瑜
今议得顾姓自捐洛社、钱桥两帖,施姓自捐浜口壹帖,此三处茧行各事共同办理。无论用以前之帖或换新帖,行中诸事总归各自协办,不得推诿。所收三分行佣均归对派,各无异言。现在公请杨墅园及北新桥两帖,议由孙处出名,其帖本由两姓公垫,所收行佣亦归对派,嗣后有增出之行,无论子孙出名领帖,悉照以上所议办理,两愿非逼,立此合同两纸,各执一纸为照。
光绪十三年三月[ ]日 立合同 顾勉夫
孙伯瑜
见 中 张子瀛
孙润生(www.daowen.com)
执 笔 李兰清
此后,南乡的薛南溟建立其均茧行,新渎桥建其隆茧行,东北乡太平浦建信裕茧行,这是无锡最早的一批茧行。
1900年后,江苏无锡、常州、江阴、江宁、句容、吴江、吴县、溧水、高淳等县的茧行开始普及。大的茧行设灶10—40副,一般可收鲜茧3000—6000担。有的还设立了分庄(只收不烘),少者一二十处,多者40处以上。茧行虽然最先在浙江产生,但1910年时江苏茧行数为250家,比浙江的92家多了158家,占两省合计数的73%。而江苏各地茧行又以无锡为最,计140家,1919年时无锡的茧行已达到223家,茧灶4812副,进展相当迅速。无锡产茧虽多,但干茧成本较高,经济效益不是最好。
茧行的大发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茧行拼命抢收;有的茧行提前开秤,哄抬茧价;而有的茧行没有执照,非法收购,造成茧市较为混乱。为此,1917年江苏省政府为严格管理茧行,颁布了《江苏省取缔茧行条例》,共4条9款,明确规定:每县茧行开设20家以上者,县知事应即停发给新设茧行登录凭证;各县已设立茧行其灶数凡已满双灶8副者,不得添筑,其添设新行亦以8副双灶为限;旧帖换新证均限于民国六年(1917年)十二月三十日截止,逾期作废;凡新设茧行,必须取得本地殷实商号或同业两家之保证,始准发给登录凭证;蚕桑业特别发达(县市)之外,目前已达20家者,得由所在地之农商会叙述理由,会报县知事,转呈省长核准添设。但添设之数不得逾该县全境原有茧行十分之二。
《江苏省取缔茧行条例》的颁布执行,起到了一定作用,茧市混乱的局面有所好转。
茧行的主要任务是收购鲜茧,用烘灶将鲜茧烘干后,卖予丝厂缫丝。至于收购蚕茧的价格,各地虽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例如,1901年至1910年的10年间,无锡与浙江绍兴的鲜茧价格一般维持在50元/担,最高达70元/担,最低30元/担。详见下表:
表6-5 江苏无锡与浙江绍兴鲜茧价(1901—1910) 单位:担/元
上表所示,1902年和1910年鲜茧最高,其余年份茧价一般维持在50元/担左右,低价在35元/担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