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缫丝技术历史与演进:从春秋到现代

缫丝技术历史与演进:从春秋到现代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缫丝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较好水平,秦、汉至唐时,掌握了水湿控制法以及保证水质的措施,手摇缫丝车已普及,并且已有了偏心横动导丝杆结构。宋、元时,江浙地区缫丝技术进一步发展。明、清时,又总结了“出口干、出水干”六字诀,水温控制采用“冷盆”法,脚踏的缫丝车普及。所谓“出水干”,是指缫丝时,使刚从锅中缫出的生丝迅速干燥,即随缫随干之意。可见,劳动技能的提高,保证了丝品的质量。

缫丝技术历史与演进:从春秋到现代

我国的缫丝技术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较好水平,秦、汉至唐时,掌握了水湿控制法以及保证水质的措施,手摇缫丝车已普及,并且已有了偏心横动导丝杆结构。宋、元时,江浙地区缫丝技术进一步发展。明、清时,又总结了“出口干、出水干”六字诀,水温控制采用“冷盆”法,脚踏的缫丝车普及。

所谓“出口干”是指老蚕结茧于山簇之下用炭火烘,也就是排湿和降低簇室温度,使蚕吐出的丝能迅速干燥。“通常采用离地面五六尺的高簇棚,棚下分列炭火棚,棚架不宜用楼板”,因为“下欲火而上欲风凉也”。初上蔟时火要微缓,引蚕成绪,“蚕恋火意,即时造茧,不复缘走;茧绪既成,即每盆加火,吐出丝来,随即干燥,所以经久不坏也”。运用“出口干”技术,缫丝时丝容易纾解,丝质量好。因此,用这种丝制作的成衣“即入水洗濯百余度复尚好”。

所谓“出水干”,是指缫丝时,使刚从锅中缫出的生丝迅速干燥,即随缫随干之意。其方法是:“治丝登车时,用炭火四五两,盆盛,去车关(即丝纴角)五寸许。运转如风时,转转火意即干。”这样缫出的丝,柔软坚韧,洁净光莹。

图5-55 (元)王祯《农书》北方缫丝车(www.daowen.com)

图5-56 (元)王祯《农书》南方缫丝车

图5 - 57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缫丝车

“六字诀”的经验一直在江浙一带盛行,以迄近代。它对生丝质量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同时,劳动技能也有很大提高。例如,缫丝时难免有断绪,若有断绪,“添丝搭在丝窝上,备有接头”出现,但接头之丝有节结,丝质粗细不匀,丝的质量就会降低。当缫丝工遇有断绪时,不用“添丝搭绪”之法,而“将丝用指面喂在丝窝内(使丝)自然带上去,便无接头也”。用这种“自然带绪”法所缫之丝,圆紧无疙瘩,消除了丝质粗细不匀的毛病,称为“全缴丝”,是丝中上品。可见,劳动技能的提高,保证了丝品的质量。因此,苏州、无锡地产丝颇盛,苏州的香山丝色泽光亮,质地坚牢,适合织造高档出口织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