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苏州缂丝艺术:传承与创新

苏州缂丝艺术:传承与创新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苏州朱良栋缂织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清宫。例如,王金山大师缂丝艺术工作室、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苏州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苏州祯彩堂等,他们各自缂织的作品或被有关博物馆收藏,或被评为国家级金奖、大奖。例如,苏州仁和缂丝研究所曹美姐工艺大师的缂丝《柳鸭芦雁图》织物,2005年获得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

缂丝,又名“刻丝”“克丝”,如前所述,“是用刀刻过的丝绸”,是中国独有的丝织工艺。它是以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作纬线,用很多竹叶形小梭和木梳形拨子按花纹轮廓分块织造的平纹织物。

缂丝经线一通到底,纬线却不贯穿整幅织物,转一色必须换一把梭,并以纬线包住经线,使织品只见纬线不见经线,且留有短痕,像尖刀刻镂一般,这就是通常讲的“通经断纬”,并致其正反如出一辙,与双面绣可谓异曲同工。缂丝织物平整光洁,极富装饰性,不仅能经受摸、擦、揉、折,而且保存时间较长,可几百年基本保持不褪色。

图5-33 缂丝机

图5-34 缂丝

缂丝,唯苏州独有,明清时期尤其清代发展为甚,主要是皇室缂丝用品数量增多,专为皇室贵族缂丝龙袍风衣、披风、官补和屏帐、幕帘、被褥、枕头、包帙、垫袱等,可谓包罗万象。这些缂丝织物绝大多数交由苏州织造,据《苏州织造局志》记载,凡有派发缂绣活计,均有南京派员来苏州临时租赁民房,成立缂绣局造办。自乾隆二十年(1755年)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苏州织局上供缂丝品26批,每批多则一二百件,少则三五件,织物主要是蟒袍、马褂、补子等。当时,一批缂丝工匠世代集中在苏州城郊陆墓、蠡口、光福、东渚一带,形成了织户群体,还有了一批“包口”缂丝工匠,他们既有高超的技艺,又对外承接业务,然后发给机户加工。

北京定陵出土的明神宗的缂丝龙袍,用孔雀羽交织,金翠夺目。苏州朱良栋缂织的“瑶池献寿图”现藏于北京故宫的乾清宫。不仅朱良栋,吴圻、王琦也是当时的缂丝名家。可惜的是,现南京博物院收藏的明代缂丝册中的“踏雪寻梅”“李白醉酒”“月下貂蝉”等8幅作品没有留下作者姓名。1956年春在故宫博物院坤方内发现了一件苏州缂织的单经蓝地缂丝顶寿龙袍,该袍织有云龙、灵芝、福寿等各式图案,精巧艳丽。以后,缂丝制品又有发展,缂丝被褥、围裙等相继出现,市井富人亦普遍使用了。

清代缂丝的特点,一是工艺精巧、细腻,用丝运丝匀称紧密齐整;二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沉而不浊、艳而不俗;三是题材广泛,装饰手法多变,除山水、花鸟、人物及摹缂名人书画外,祈福吉祥图案更为流行,创造了缂、绣结合和缂、画结合等新方法,还大量使用金、银;四是创造了擘丝(将一根丝擘为数根丝线)拼色技法,解决了不同纹样的接色难题,使得画面色彩转化、过渡自然生动。

图5-35 清代苏州产同治帝缂丝龙袍(www.daowen.com)

此后,缂丝在苏州地区沉寂一段时间后缓慢恢复发展,20世纪80—90年代以来又呈兴旺,进入21世纪,苏州相继成立一些缂丝工作室或公司,继承、传播、弘扬缂丝技艺。例如,王金山大师缂丝艺术工作室、王嘉良缂丝世家工作室、苏州仁和织绣工艺品有限公司、苏州祯彩堂等,他们各自缂织的作品或被有关博物馆收藏,或被评为国家级金奖、大奖。

例如,苏州仁和缂丝研究所曹美姐工艺大师的缂丝《柳鸭芦雁图》织物,2005年获得第七届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

该织物图原为宋徽宗赵佶所作。这幅柳鸭芦雁图,构图处理大胆,不落窠臼,别开生面。整幅画卷二端为主,重点渲染作画。中间留出空白一笔,但在空白中又落款一“千”字,示为天下一人,以显帝王之身。全幅一端为四只雁落于山坡,戏水作乐,逍遥自得。另一端是一老树,苍劲有力挺上。在老树上新枝萌芽,又施以四鸭,悠悠自得。整幅长卷折合可赏,实为罕见之作。

原缂丝作品为南宋朱克柔织制,此件缂丝为曹美姐复制。其耗时近12个月,亲自缂织,采用了平缂、掼缂、勾缂等技法。整幅作品图案浓淡相宜,层次分明,明暗清晰,变化自然融合,具有立体感,画面平整光洁,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

图5-36 缂丝横轴《柳鸭芦雁图》

图5-37 缂丝《贵妃醉酒》(曹美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