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丝绸城镇的兴起与市场经济活跃的关系

江苏丝绸城镇的兴起与市场经济活跃的关系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明中叶以来,江苏丝绸城镇的兴起,源于丝绸手工业的发达和市场经济活跃。明中期以后居民渐多并成倍增长,且以丝织绫绸为业,遂渐成为市镇。到了明末清初,震泽已成为“货物并聚,居民且二三千家”的丝绸名镇了。除此以外,江苏苏南其他小市镇随着丝织业发达及商业的活跃而崛起。因此,苏南小市镇的兴起与丝织业发展的关系,最能引起研究明清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专家学者的兴趣与重视。

江苏丝绸城镇的兴起与市场经济活跃的关系

自明中叶以来,江苏丝绸城镇的兴起,源于丝绸手工业的发达和市场经济活跃。南京亦称江宁金陵。“北跨中原,瓜连数省,五方辐辏,万国灌输……南北商贾争赴”,南“控故吴之墟,东引松常,中为姑苏,其民利鱼稻之饶,极人工之巧,服饰、器具足以炫人心目,而志于富侈者,争趋效”。且“金陵之业,以织为大宗”。清代中期,南京城的织机多达3万余张。当时南京的丝织业分在几个区域:军师巷附近“机杼之声比户相闻”;骁骑营一带“机户最多,三五成邻”;聚宝门内偏东西(今中华门内东西)“业此者不下数百家”;织剪绒的机户在孝陵卫一带;而秣陵关人善于织花缎。南京的机户织工多,织造水平高,丝织城乃名副其实。其周围的乡村往往“当四五月间乡人背负而来,评论价值,比户皆然”,一派兴旺景象。

丝织业的发达带动了城市繁荣。当时的南京城“里城门十三,外城门十八,穿城四十里,沿城一转足有一百三十多里。城里几十条大街,几百条小巷,都是人烟凑集,金粉楼台……城里城外,琳宫梵宇,碧瓦朱甍……大街小巷合共起来大小酒楼有六七百座,茶社有一千余处”。较大的丝绸店铺很多,城西有剪绒交易市场,“日中为市,负担而来着,踵相接也”;有绫庄“予家之西有绫庄巷”;卖黑绉包头有“绸缎廊谈见所、奇望街汪天然两家,皆以著名。汪天然自明迄今世守其业”。此外,江宁还有做緜纸的纸坊,专供绸缎商包装缎匹之用,“至于机房包裹缎匹,谓之筒货,表里皆用緜纸……所需极多,故镇淮、桥口及新桥、纱湾之纸坊有专攻缎贾者”。当然,还有与丝织业配套的店铺,诸如“机店、梭店、筘店、挑花行、拽花行、边线行”等,足见商业之繁荣。

苏州亦称吴郡,乃江苏及全国的丝织业和商贸重镇。这方面的记载很多。“苏民无集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家杼柚而户纂组”。“吴阊至枫桥列市二十里”;“市货盈衢,粉华满耳”。苏州城的市民主要从事丝织业和商业,因此,苏州城“民不置田,而聚货招商,阊圜之间,望如锦绣,丰筵华服,竟侈相高”;“列巷通衢,华区锦肆,坊市棋列,桥梁栉比……货财所居,珍异所聚”。这繁华景象一直保持到清代。

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著名画家徐扬画了一幅《盛世滋生图》,也称《姑苏繁华图》,反映了苏州丝织市镇繁盛景象。该图是一幅长卷,全长1241厘米,画心高39厘米,画面自灵岩山起,由木渎镇东行,过横山,渡石湖,历上方山,从太湖北岸,介狮山、何山两山间,入姑苏郡城。其间城池之峻险、廨署之森罗、山川之秀丽,以及渔樵上下、耕织纷纭、商贾云屯、市廛鳞列。图中各色人物多达12000余人,各种客货船只近400条,文化戏曲场景十余处,充分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苏州高度文明的盛况。其中,可以认出有市招的店家230余家,分为40—50种行业,丝织业有14家,分别是:绸缎庄;绵绸;富盛绸行;绸缎袍褂;山东茧绸;震泽绸行;绸庄、濮院宁绸;绵绸老行、湖绉绵绸;山东沂水茧绸发客不误(五间门面);上用纱缎、绸缎、纱罗、绵绸;进京贡缎、自造八丝、金银纱缎、不误主顾(二层楼房,三间门面);绸行、缎行、纱行、选置内造八丝贡缎发客、汉府八丝、上贡绸缎(二层楼房,五间门面);本号拣选,汉府八丝,妆蟒大缎,宫绸、茧绸、哔叽羽毛,等货发客(七间门面);本店自制苏杭绸缎纱罗等绵绸梭布发客(三间门面)。以上这些丝织业店铺不仅有零售商,还有批发商,也有自织自卖的店家,丝织市镇的繁华可见一斑。

图5-29 《姑苏繁华图》局部

盛泽镇是江南丝织大镇。《盛湖志·序》上记载:“前明吴江县尚无盛泽镇,嘉靖以后,居民渐多。”明朝初年,盛泽只以村名,居民不过五六十家。明中期以后居民渐多并成倍增长,且以丝织绫绸为业,遂渐成为市镇。到了明末清初盛泽已成为江南丝织大镇。该镇“居民稠广,俱以蚕桑为业……男女勤谨,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拥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最多,唯此镇处最盛”。盛泽镇丝织业发展迅速,至清时已为绫罗绸缎出产之地,富商大贾携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如一大都市。“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午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凡邑中所产,皆聚于盛泽”,“天下衣被多赖之”。盛泽“盖其繁华喧盛,实为邑中第一”。(www.daowen.com)

作为丝绸重镇,盛泽的丝绸会馆清初开始产生,至民国初年已有8家会馆,现唯一保存完好且建于清嘉庆年间的济东会馆已有200多年历史。而建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的先蚕祠(亦称“蚕花殿”),是江浙一带唯一保存完好的丝绸人祭拜蚕神的祠庙,已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图5-30 济东会馆

图5-31 先蚕祠

震泽镇位于盛泽的西部,也是我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元代时震泽镇还很萧条,居民仅数十家。明代成化中期,户数增至三四百家,嘉靖年间又成倍增长,至明朝洪熙、宣德年间,“邑民始渐事机业,犹往往雇郡人织挽。成化、弘治而后,土人亦有精其业者,相沿成俗”,于是,震泽及其附近乡村“乃尽逐绫绸之利”。到了明末清初,震泽已成为“货物并聚,居民且二三千家”的丝绸名镇了。

除此以外,江苏苏南其他小市镇随着丝织业发达及商业的活跃而崛起。有常熟的支塘镇、沙头市、福山镇、梅李镇,吴江的黎里镇、同里镇、黄溪镇、平望镇、江南市、新杭市。小市镇的繁荣,不仅看其农业收获,主要的还是看其丝织业发展状况。如盛泽镇,“镇之丰歉,不仅视田亩之荒熟,而视绸业之盛衰。倘商贩秒少,机户利薄,则凋敝立形,生计萧条,市肆亦为减色矣”。康熙时的震泽镇,绫绸价每两一钱,丝价为三四分,到乾隆十二年(1747年),“绸价视康熙间增三分之一,而丝价乃倍之。此业织绸者之所以生计日微也”。机户生计日微,生产减少,自然影响城镇经济的繁荣。因此,苏南小市镇的兴起与丝织业发展的关系,最能引起研究明清手工业及资本主义萌芽问题的专家学者的兴趣与重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