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江苏丝绸业历史悠久,自宋室南渡,全国丝绸重心转移南方后,江苏丝绸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尤其是苏州地区。宋代的苏州“桑田翳日,木奴连云,织纴之功,苞苴之利,水浮路转,无所不至”,出现了“商贾以吴为都会”,“缙绅以吴为乐土”的盛况。宋祥符元年(1008年)江苏上缴夏税绢55400匹,绸2700匹,绵4004斤,元丰三年(1080年)“岁输帛为匹者八万,输纩为两者三万五千”。元代平江府栽桑27万株,延祐四年(1317年)缴纳夏税丝22400斤。苏州刺绣技艺“设色精妙,光彩夺目,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草极绰约衔接之态,佳者较画更甚”,苏州织造“纱有数等,暗花为贵,暗花者素纱之上,花纹隐然,即之若无,望之则有,他处少传其法,唯平江机工能之”。这些足以表明江苏丝绸业,无论是蚕丝生产,还是织造、刺绣技术是先进发达的。此外,江宁、苏州等地的自然条件优越,河道密布,交通便利。江宁周围的丹阳、溧阳,苏州所辖的吴江、吴中养蚕缫丝较为普遍,苏州又与蚕丝生产重地杭、嘉、湖毗邻,可就近利用丝织原料。此外,丝绸生产与水质的优劣有很大关系,江宁有秦淮河之水,苏州有太湖和运河之水,所以文徵明说:“织染唯建局苏、杭者何?夫大江之南,苏南财赋甲他郡,水壤清嘉,造色鲜美。”江苏地区地利、人杰、技良,是官府设局的首选之地。
明中叶以后,江苏丝绸业于民间发展迅猛,因此获利致富者很多。这些资财雄厚的丝织大户,开张机杼,雇人织挽,牟取利润。他们所采取的是一种较先进的雇佣方式,初步显露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端倪。
明代织染局依赖的是局籍工匠,采用的是徭役制。自15世纪末16世纪初开始的较大规模的加派添造,本可以通过佥补工匠进入织局而扩大规模,但商品经济的洪流一定程度地冲破了这种遵循旧制、倒行逆施徭役性的羁绊,产生了较为自由的“领织”形式,虽然朝廷主管当局可以名正言顺地压低丝织品价格,不肖吏胥亦可乘机勒索,但毕竟正视了雇佣生产存在的客观事实,相应考虑到了丝织者的利益,多少包含了点自愿的内容。
清初的强行佥派,遭到在朝官员、地方百姓的一致反对,只好在顺治八年改弦更张,实行“买丝招匠”制,以后,又让机户领织,雇觅工匠应织。机户“领织”的生产方式,表明朝廷不甘心彻底放弃徭役制,而“买丝招匠”又表明朝廷对民间雇募承织的默认。因此,民间丝织业的兴盛,使得清朝政府的官营织造在制度上做了一些调整,以便适应丝绸业发展的客观形势。(www.daowen.com)
图5-22 清代苏州织造府旧址
图5-23 清代苏州织造署及行宫模型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