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宁织局:恢复生产最快的江南三织局

江宁织局:恢复生产最快的江南三织局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江宁织局于顺治二年恢复生产,是江南三织局中最先恢复的织局。所以,江宁织局于顺治二年开织。江宁织局自恢复以来,局址曾有变迁。太平天国时,江宁织造局毁于战火。重建的江宁织局分为缎堂、纱堂、染堂、纺堂、挑花堂五堂。在江宁织局官员中,织造一职无品级。

江宁织局:恢复生产最快的江南三织局

清代江宁织局分为织造衙署和织局两部分。织造衙署,是督理织造官吏及管理织造行政事务的官署,也就是织造事务的管理机关。织局,就是织造生产的官办工场。

江宁织局于顺治二年(1645年)恢复生产,是江南三织局中最先恢复的织局。明朝天启七年(1627年)苏州织局因皇帝“止苏杭织作”的谕旨而宣告终结,苏杭及各地织局即告停废。顺治二年豫亲王多铎挥师南京,明福王朱由崧及大学士马士英遁走大平,南京城官兵开城投降,南京没受战火之害;因此,清王朝要想恢复江南官营织造,南京城最有优先条件。所以,江宁织局于顺治二年开织。苏州、杭州织局2年后才得以恢复。

江宁织局自恢复以来,局址曾有变迁(见“清江宁织局地点图”)。据史料记载,江宁织局初在“府城东北督院前(图标1),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建行宫。时藩司兼管,故无署。乾隆二十三年(1768年),织造署买淮清桥东北民房改建织造衙署(图标4)”。《江宁府志·建置》记载:“江宁行宫在江宁府治利济巷大街,向为织造廨署。圣祖(康熙)南巡时,即跸于此。乾隆十六年,大吏改建行殿。”

图5-1 清江宁织局地点图

从以上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第一,江宁织局初在汉府,即今南京市大行宫汉府街一带。第二,织造衙署与织局(织造工场)同在一处。第三,当时称江宁织局为汉府,是因其局址系前代汉王府第,大行宫则因江宁织造局曾作为康熙南巡之行宫而得名。第四,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后,江宁织局又迁至淮清桥东北,按图示和记载推断,新织局地点在南京市太平南路与白下路交会处的淮清桥东八府塘附近。太平天国时,江宁织造局毁于战火。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清朝重建江宁织造局于珠宝廊,与原常府街细柳巷的倭缎机房(图标3)合并于此。珠宝廊即今南京市白下路西段、内桥至中山南路口一带。据南京丝织老工人回忆,当时织局占地是方形的,南临白下路,北至厅后街,西邻跑马巷,东靠洪武南路路口。1956年,南京博物院调查清代南京丝绸业历史情况时,在中山南路小学的后墙基部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织局北界止此”六字,证明江宁织局的地址与丝织老人回忆相符。(www.daowen.com)

光绪时编撰的《续撰江宁府志·实政》上记载:“织局,同治四年治立,隶织造衙门,设机六百张,以官领之,凡例贡若传办,度其采章方幅之宜,以授匠作,织成输上内务府。”显然,这里所说的织局,是指建于珠宝廊的织局。那么,重建的织造衙门在何处?《续撰江宁府志·建置》有记载:“江南织造署在府治东淮清桥大江,同治十年(1871年)因旧址重建,司库署旧址在西华门,圮;笔帖式(官名,满语,意为写字人,职掌翻译)署二,旧址一在双塘,一在三条巷,俱圮;库使署二,一在船政厅,一在土街口,俱圮。以上五署今移府治北红纸廊,同治间建。”这里所说的“司库署”“笔帖式署”“库使署”是织造衙署所辖的具体办事机构。“红纸廊”即今南京市建邺路,五署新址很可能是在建邺路西段的今江苏省行政学院之地。织造署与织造局是分开的,织造署是在旧址重建,即今淮清桥八府塘附近,织造局在今中山南路南口一带。

重建的江宁织局分为缎堂、纱堂、染堂、纺堂、挑花堂五堂。各堂负责人称作“管事”,五堂以上的负责人称为“堂总”,总揽全局生产事务。江宁织局的官员,初期沿袭明制由太监担任织造督管,后鉴于明代任用中官之失,于顺治三年(1646年)以工部侍郎一员总理江南三织造,并罢织造太监。但顺治十年(1653年)又设立内十三衙门,下有织染局掌管织造,又由内监过问。康熙即位后,立即撤销内十三衙门。康熙二年(1663年),江宁织造一职便由内务府官员、皇室包衣曹玺担任了。

在江宁织局官员中,织造一职无品级。据《江宁府志》记载,江宁织造设“督理织造一员,无常品,驻江宁。司库一员,正七品。笔帖式二员,七品。库使二员,正八品。乌林达(司库)一员,未入流”。织造一职虽无品级,但权力很大。担任织造官员的,都是宫廷内务府的亲信人员,不仅督理织造事务,并且监管地区税务和洞察当地社情,随时可向皇帝呈报。曹玺一家三代4人历任织造达60余年,其身份就是内务府官员,皇帝的亲信。

根据故宫博物院藏乾隆时期黄册档案资料记载,江宁织局的生产组织分为三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