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缂丝技术的南迁与名家涌现

缂丝技术的南迁与名家涌现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宋室南渡后,缂丝技术由北向南转移,在苏州一带迅速发展。图4- 9 南宋缂丝《秋山诗意》(沈子蕃)图4-10 南宋缂丝《莲塘乳鸭图》(朱克柔)缂丝技艺的发展与提高,使苏州地区产生了一批缂丝名家。南宋时苏州地区的缂丝技术得以提高,缂丝名家不断涌现,不仅为缂丝制品从单纯用于服饰、装饰转变为可欣赏的工艺品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苏州地区缂丝技术及缂丝制品自南宋以来长期居于全国翘楚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缂丝技术的南迁与名家涌现

缂丝,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丝织手工艺。缂丝技法原本来自西域,相传盛于唐代,织造时把画稿中图案花纹的轮廓留出一线距离,再以彩色丝线缂在轮廓里,织成后表里一致,犹如刻镂而成。

宋代缂丝最先以定州(今河北定县)生产为著名。织造时,以平纹组织为基础,全用彩纬,根据花型的需要编入经纱中。纬线一般要选用1000多种色泽。宋代庄绰的《鸡肋篇》中记载:“定州织缂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之上,随欲所做花鸟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缂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做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这一记载明确指出了缂丝通经断纬的特点,亦可见当时定州的缂丝已有一定水平。

缂丝机是一种简便的平纹木机。织前先将画稿或画样衬于经纱之下,由织工用毛笔将花纹轮廓描到经纱上,再以具有各色彩纬的小梭子,按花纹轮廓分块地缂织成花纹。

宋室南渡后,缂丝技术由北向南转移,在苏州一带迅速发展。宋代苏州的缂丝,运用子母经缂法,缂制特别工丽,丝纹匀细。此时的缂丝开始以名人书画为粉本,尽量追求画家原作的意境,缂制出的花鸟、山水、楼台、人物,自然淡雅,构图清新。若将其装裱成挂轴,便是件艺术品,是手工丝织和书画创作的艺术结晶。

图4- 9 南宋缂丝《秋山诗意》(沈子蕃)(www.daowen.com)

图4-10 南宋缂丝《莲塘乳鸭图》(朱克柔)

缂丝技艺的发展与提高,使苏州地区产生了一批缂丝名家。如缂丝名家沈子蕃,他的作品遐迩闻名,今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他的《梅鹊图》,把原画精神缂制得惟妙惟肖。他的另一作品《秋山诗意》,构图鲜明地体现了南宋山水画特有的意境:一叶小舟,一角山石,半截树杈,寥寥几笔的微波都成了重要内容,大片空白显得江面更为辽阔,更富诗意,使人看了神清悦目,舒适自如。

南宋苏州的缂丝主要以简洁、典雅、秀美见长,后逐步转移成为纯欣赏的独立艺术品。如苏州缂丝名家朱克柔(女),不仅精于缂丝,还善于绘画,她的缂丝作品中的人物、树石、花鸟,精工疑鬼神、古淡于清雅、运丝如运笔,为一时之绝技。其作品《莲塘乳鸭图》《香橼秋鸟图》《云山高逸图》等名噪一时。今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莲塘乳鸭图》,红荷白鹭青石翠鸟,两对子母鸭游戏水中,浮萍点点,间以蜻蜓、草虫,画面生动温馨,色彩丰富。1982年香港知名人士霍丽娜小姐,以高价委托当时苏州吴县缂丝厂按原尺寸仿制了一件,仿制品工艺之精、技艺之巧,几可乱真。

南宋时苏州地区的缂丝技术得以提高,缂丝名家不断涌现,不仅为缂丝制品从单纯用于服饰、装饰转变为可欣赏的工艺品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苏州地区缂丝技术及缂丝制品自南宋以来长期居于全国翘楚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