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炼染技术及其历史传承

中国古代炼染技术及其历史传承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早掌握染料染色技术的国家之一。而“蓝”属蓼科,其叶可以提炼靛蓝染料。这一套复杂的炼染技术,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国内外皆沿用了几千年。春秋战国时期的江苏,炼染技术已较普遍。汉六朝时,炼染技术已有很大成就,史料反映较多的还是中原地区。江苏地区的炼染情况还有待发掘,但从春秋战国时江苏丝绸炼染技术看,江苏只会进步不会退步,因为,炼染技术是随着丝绸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

中国古代炼染技术及其历史传承

我国是国际上公认的最早掌握染料染色技术的国家之一。现在染色丝织品都是使用合成的染料,然而,合成染料发明不过百十来年,在这之前,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织物的染色主要采用植物性染料。茜素、靛蓝是植物性染料中最重要的种类,而我国是最早使用这两种染料的国家。《诗经》诵吟“终朝采绿,不盈一匊……终朝采蓝,不盈一襜”就是可靠的证实。“终朝采绿”的“绿”是一种禾本科越年生植物,有黄色汁液,可提炼燃料。而“蓝”属蓼科,其叶可以提炼靛蓝染料。靛蓝是一种质量很高的染料,且较易提炼,有很高的工业利用价值,在应用合成染料之前,植物靛蓝是我国染色业中应用最普遍的染料了。

至于染炼的方法,《周礼·考工记》中有详细记载:“慌氏。湅丝,以涚水沤其丝,七日。去地尺暴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这是说炼丝。炼绸则“以栏(liàn,木名楝)为灰,渥淳其帛,实诸则器,淫之蜃,清其灰而盝之。而挥之。而沃之,而盝之,而涂之,而宿之,明日沃而盝之。昼暴诸日,夜宿诸井,七日七夜,是谓水湅”。以上两段古文的意思是,炼丝时把丝浸入灰水中,七天后离地一尺在阳光下暴晒,叫作灰炼。炼绸时把绸放在浓厚的楝叶灰汁里浸透,再放进光滑的容器里,用大量蚌壳灰水浸泡,待浸渍液中的污物沉淀下去,将丝绸取出脱水,然后涂上蚌壳灰,静置过夜,第二天再在丝绸上浇水、脱水,这样重复七天七夜的水炼才能成品。这一套复杂的炼染技术,我国早在3000多年前就已经掌握了,国内外皆沿用了几千年。

此外,在我国织物色谱中,以丝织物表现最为丰富。如红、绿、紫、绛、绀、绯、缇等都带有“纟”旁,这显然是丝织手工业提供了丰富的丝织物,而这些丝织物在整个纺织品中又具有特殊地位,促使工匠们愿意在丝绸上狠下功夫,使丝绸的炼染技术远远超过了麻和毛。(www.daowen.com)

春秋战国时期的江苏,炼染技术已较普遍。文献记载,吴王操练兵将,“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矰,望之如茶……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旗、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右军亦如之,玄裳、玄旗、黑甲,乌羽之矰,望之如墨”。可见吴国军队服装色彩是白、红、黑。我们知道,在色谱中,红黄蓝是基本色素,有了基本色素就可以调出各种色彩来。吴国军服既然有白、红、黑色,想必红黄蓝三原色已存在。汉六朝时,炼染技术已有很大成就,史料反映较多的还是中原地区。如陈留襄邑的种蓝、种茜繁盛等。江苏地区的炼染情况还有待发掘,但从春秋战国时江苏丝绸炼染技术看,江苏只会进步不会退步,因为,炼染技术是随着丝绸业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