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江苏丝绸业:丝织机具的改进促进生产技术提高

江苏丝绸业:丝织机具的改进促进生产技术提高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六朝丝绸业的普及,促进了江苏蚕桑技术的提高,江苏桑树的品种比较优良。当然,生产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丝织机具的改进。采用中轴脚踏板提综可以说是江苏丝绸业在织具改进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三国时,蜀汉有一名为马鈞的人物,将提花机大胆改进,减少脚踏的蹑,改为12蹑,省工省时,花纹更精。织机的改良简化,是中国丝织机具又一大进步。

汉、六朝丝绸业的普及,促进了江苏蚕桑技术的提高,江苏桑树的品种比较优良。据史载,“先是辽川无桑……求种江南,平州之桑,悉有吴来”。试想,倘若吴郡之地桑树品种低劣,辽东所需桑树何必千里迢迢求助吴郡?当然,生产技术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丝织机具的改进。

汉代以前的织机我们知之甚少,只散见于《烈女传》《机妇赋》等书中。比如车、榬、络车、机杼、棱等。只有东汉时代画像石上几幅织机图,才使我们对织机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

图2-1 徐州铜山县洪楼地区汉画石的中轴式踏板斜织机

图2-2 徐州曹庄东汉画像石上的踏板斜织机

江苏徐州沛县留成镇和江苏铜山县洪楼出土的汉画像石上的织机图,有络车、纬车、织机三种。图中的织机虽然比较简单,但从织造时提综开口的动作上仍可以看出:织机下面两根脚踏杆用绳子拴在综框和提综杆上,综的上面连在形似“马头”的提综杆上,前端大而重。当经丝放松时,前端靠自重易于下落。两根脚踏杆长短不同,长者连接提综杆,短者连接综框下部,以完成前后两次梭口的交换。为此,有人根据汉画像石的织机图并参考后世简单织机的构造,尝试复原汉画像石上的织机,经证明,这种织机是由竖机向平机发展的一种过渡,也称之为脚踏斜织机。虽然构造简单,但它把最初的手工提综方法改进为脚踏板方法,将提综的工作交给两脚,织工可腾出另一只手来做打筘工作,或者两手轮流投梭,加快了进度,节省了劳力,提高了效率。从后世的脚踏板立机推测,这类斜织机还采用了中轴装置,中轴上一对呈直角的短杆通过曲柄或绳子与两块踏板分别构成两副连杆机构,这在法国吉美博物馆所藏的一台东汉釉陶织机模型可得到更为明确证实。采用中轴脚踏板提综可以说是江苏丝绸业在织具改进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www.daowen.com)

图2-3 汉画石上织机形象

图2-4 汉代脚踏斜织机复原图

这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脚踏织机。欧洲到了6世纪才开始出现,13世纪被广泛采用。因此,许多人相信,织机是中国人发明的,是和提花织机一道传入西方的。

江苏汉画像石上织机没有提花装置,但是,根据汉代江苏的丝织品种,如锦、绮、罗等实物推测,当时应该有了提花装置。因为,按照幅宽和经纬线的密度,有的需要提综40—50片之多,非得有提花装置不可。到了汉宣帝时(公元前73年—公元前48年),根据《西京杂记》记载,巨鹿的陈光宝妻子天才地创造了一台高级提花机,用120蹑,60天织成一匹,虽一匹值万金,但这种织机属于最精细的绫锦织机,比较费工费时,不便于一般织物之用。当时普遍采用的还是50—60蹑的织机。三国时,蜀汉有一名为马鈞的人物,将提花机大胆改进,减少脚踏的蹑,改为12蹑,省工省时,花纹更精。裴松之在《三国志·方技传》中称赞曰:“马先生天子之名巧也……为博士居贫,乃思繗机之变……旧繗机50综50蹑、60综60蹑,先生患其丧工费时,乃皆易以12蹑。其奇文异变因感而作者,犹自然之成形,阴阳之无穷。”织机的改良简化,是中国丝织机具又一大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