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境内的吴国,自泰伯、仲雍以来,国力逐渐强盛,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到吴王诸樊时代,吴国的丝绸生产已有很高水平。据刘向《说苑》记载:“晋平公使叔向聘吴,吴人饰舟以送人。左百人,右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吴国的刺绣比晋国发达,以致晋平公大惊小怪地把绣衣、锦衣和狐裘看作是亡国之兆。于此可见,当时吴国不仅能生产高级丝织物锦衣,而且还能生产精美的刺绣。吴王餘祭时代,季札(吴王阖闾叔父)出使北方诸国,曾带去大量的“缟带”赠予郑相国子产。“缟”是素白色平纹绸,是一般丝织物。吴王将“缟带”作为礼品馈赠他国,则表明吴国“缟”产量多、质量好,而他国或没有或量少质差。所以西晋学者杜预说:“吴地贵缟,郑地贵纻。”
早在吴王梦寿时,吴国就开始学习中原的车法、阵法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其物质生产水平不断地提高,如青铜冶炼技术,开邗沟以通长江、淮河等。丝绸的生产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到春秋中期,蚕桑丝绸已经成为国家财力的主要来源。
周敬王元年(公元前519年,吴王僚8年,楚平王10年),吴、楚两国发生一起重要事件。吴国边境卑梁(今安徽天长县西北)与楚国边境钟离(今安徽凤阳临淮关西)的育蚕女子为争桑发生了冲突,双方纠葛互不相让,事态逐步扩大。楚平王大怒率兵攻吴,吴国派公子光迎楚,两国大战,吴国获胜,攻克楚国钟离、居巢(今安徽巢县东北)后凯旋归朝。两国为蚕桑大动干戈,说明了蚕丝业在吴、楚两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表明吴国边境的蚕桑生产很是兴盛,那么,吴都附近太湖流域的蚕丝生产就更不待言了。
春秋时期的吴国与他国的争斗,人民虽遭祸乱,但客观上又促进了相互之间的物质文化的交流。(www.daowen.com)
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9年,楚昭王10年)吴伐楚,五战五胜,攻克楚国建都约200年的郢(今湖北江陵),掠走大量平民、财宝和工匠。这些工匠中不乏精于蚕丝技术的,将他们充实到专为吴王宫廷织造锦帛的场所——织里(今苏州织里桥附近),对吴国的丝绸生产无疑是有利的。
再说越国,其初时的物质文化比吴国落后,吴越之争,越败。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发奋图强,重用楚人范蠡、文仲,并听取范蠡之谋,耕田植桑,育蚕织绸,以增强国力,终于在公元前473年灭吴。越国的蚕丝生产技术本来就有一定基础,灭吴后又融合了吴国的技术,致使吴越地区的蚕桑丝绸生产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直到春秋末,越国还很强大。
战国时,越国渐渐衰弱。“楚威王伐越大败之,杀(越)王无疆,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并封春申君(黄歇)于吴。吴、越、楚三地的丝绸生产技术再次融合交流,大大促进、提高了丝绸生产技术水平,当时吴越楚生产的丝织物就有帛、采、罗、縠、纱等品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