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探究夏商周时期的丝绸业发展

探究夏商周时期的丝绸业发展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夏至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建立、发展、强盛的时期。商中叶,周太王的两个儿子泰伯、仲雍为避王位纷争,跑到江南的“荆蛮”之地的梅里(今无锡)地区建功创业。周朝始于殷商之后,而殷商时代,我国中原黄河地区的桑蚕丝绸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此书虽然成书于春秋时期,但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状况。“玄纤缟”是指黑色和白色的纤细丝绸。当时的徐州、扬州均属现今的江苏地域,徐州献贡的丝织物是黑白丝绸,扬州献贡的丝织物是“织贝”。

探究夏商周时期的丝绸业发展

夏至西周是奴隶制社会建立、发展、强盛的时期。农业生产空前发展,手工业生产也渐次发达,丝织手工业出现了较细分工,织造技术也有提高。

商中叶,周太王的两个儿子泰伯、仲雍为避王位纷争,跑到江南的“荆蛮”之地的梅里(今无锡)地区建功创业。他们的到来,自然带来中原地区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物质文化,于是,一千多户居民归附。泰伯、仲雍相继成了当地人的君长,自号“勾吴”,这便是江苏境内吴国的前身了。

商周之际,中原地区战乱迭起,泰伯担心战火殃及“勾吴”,便在梅里平墟建了城郭,内城3里200步,外城300里,带领人民在城内耕织。泰伯死后,仲雍继任君长,号“吴仲”,传十四世到春秋初年。

周朝始于殷商之后,而殷商时代,我国中原黄河地区的桑蚕丝绸技术已具有一定水平。泰伯、仲雍在苏南的梅里被推举为君长,一定是带去了较先进的物质生产技术,否则不会受到当地人推崇。太湖流域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利于蚕桑生产和耕作。吴地的人民“皆耕田”。上古时代,人类耕作的目的不外乎饱腹和御寒,而御寒的原料,除葛、麻纤维外,就是蚕丝了,所以,“勾吴”的人民数年间就富裕起来了。

关于“勾吴”国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得到考古界证实。1987年11月12日,《文汇报》发布了一条考古新闻:“从江浙沪一批古墓中发掘并复原、整理出‘玉戚’,被确认是一种王权象征……证明太湖地区4000年前就形成了国家。”由此可知,当时的苏南地区并不比中原地区落后。(www.daowen.com)

尚书·禹贡》记载着中华大地九州的划分、山川的方位脉络、物产的分布以及献给中央王朝的贡品等。此书虽然成书于春秋时期,但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状况。据《禹贡》记载,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9个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这9个州中有6个州的贡品有丝织物,涉及江苏的有两个州:徐州扬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厥篚玄纤缟”。徐州即今山东南部、江苏北部一带。“玄纤缟”是指黑色和白色的纤细丝绸。

“淮海惟扬州……厥篚织贝”,扬州即今淮河以南广大地区。“织贝”是指带有贝壳花纹的织锦。

当时的徐州、扬州均属现今的江苏地域,徐州献贡的丝织物是黑白丝绸,扬州献贡的丝织物是“织贝”。据汉代著名学者郑玄解释,“贝”是一种锦的名称,是在织造之前先将丝经染色,再按“贝”的色彩和花纹织造成美丽的锦帛。至于为什么用“贝”来形容锦,可能是古代人曾用绚丽的贝类作为货币,而货币又经常与人接触,加之锦是丝织品中的上品,故而以此形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