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以来,我国物价总水平出现较大幅度的上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同比呈逐月上升的势态,特别是从2007年8月份起,CPI涨幅连续5个月达到6%以上,2008年以来涨幅又有所升高。一季度CPI同比上涨8%,比上年同期升高5.3个百分点,比上年全年升高3.2个百分点。在物价的持续上涨过程中,人们感到东西贵了,钞票缩水了,资产贬值了。物价问题牵动千家万户。近两年来的物价上涨给老百姓特别是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带来不小的压力。人们迫切希望政府能采取有力措施,把物价稳定下来,别再让CPI往上“蹿”了。
物价上涨,人民币购买力下降,正是典型的通货膨胀表现。2008年初,人们还不肯承认通胀的到来,将通货上涨归因于雪灾。花旗银行负责人则尖锐地指出:“中国政府在过去两年内对整个通胀持侥幸心态,在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骗自己。现在不仅仅是食品通胀,通货膨胀已经到处都是。”国际原材料价格以两位数的幅度大幅上升,中国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农产品价格停滞多年需要补涨,加上国内资金大量过剩的多重压力之下,中国难逃全面通胀噩运。
通胀的实际是货币问题。钱投放过多、过快,一定会带来通胀。有专家感叹“中国出现通胀不奇怪,奇怪的是现在才出现通胀。”其实前几年通胀体现在资本方面,房子、股票、矿产、资源大幅上涨,只是由于结构问题,尚未在CPI中反映出来。
最近几年来,人民币汇率一直是一个焦点问题。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要求中国允许人民币自由浮动。于是人民币展开了碎步小跑的升值进程,累计对美元升值了约21%,对欧元则升值了约12%。但是这一升值趋势在奥运后陷入了停滞,尤其是12月初爆发的人民币跌停事件,卖盘汹涌,充分暴露了对人民币的信心在事实上的脆弱。人民币汇率到底多少才是合理的?这个问题在人民币可以自由兑换之前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答案。相对于由中国多年的国际收支盈余积累起来的庞大的外汇储备来说,按照经典的国际贸易理论,人民币无疑是被低估了;但是考虑到中国经济的实质状况,尤其是货币供给量与实际劳动生产率增长的比率,人民币可能又是被高估了。不管人民币汇率是低估还是高估,毋庸置疑的是:人民币的实际购买力已经经历并且很可能将继续经历一个逐步锐减的过程,也就是说,中国已经经历并很有可能继续经历一个剧烈的通货膨胀过程。(www.daowen.com)
通货膨胀可以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还有更为隐秘更为根本的一种,结构性通货膨胀。所谓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有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有的经济部门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但是在成果分配上,劳动生产率增长较慢的部门并不会甘心于接受相应比例的收入,他们会要求相当于或者至少接近于劳动生产率增长较快的部门的收入。当然,还有某些部门劳动生产率根本没有增长,而某些社会组织,比如政府机构根本就没有参与财富创造,他们也会要求“均贫富”。“均贫富”的后果就是货币供给超过了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形成了通货膨胀。这在各国都是如此。但在中国,由于体制原因,这种情况尤为严重。表现在劳动生产率提高得慢的部门,比如大型垄断型国企,和根本就不生产财富的组织,比如政府,某些事业单位,反倒获得了更高额的收入分配,瓜分了财富增长蛋糕的大部分,而真正创造财富的部门,只得到了少量辛苦钱。这就形成了极为强大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推动力,多年以来一直如此。中国的通货膨胀,最主要最根本最持久的是结构性通货膨胀。
2002年到2007年,中国曾经经历了所谓“高增长低通胀的黄金时期”,事实是否如此呢?中国财富分布的极不平衡只不过推迟了全面通胀的到来而已。由于社会财富只被少数人获得,而广大下层民众几乎没有从经济增长中获得多少实惠。少数人在日常用品上的消费是有限的。一个人再有钱,一天也只吃三餐饭。而且由于贫富差距极大,富裕阶层享有的物品与下层民众几乎是完全不同的商品。所以通胀很长时间没有传到普通日用品上,但是它确实很快地传导到了高档的大宗消费品:住房。住房由于其资本容量大,收益稳定等优点,成了大资金的宠儿。过去几年疯狂上涨的房价是没有计入CPI的。所谓的低通胀就是这么来的。到了后面流动性泛滥,连房地产市场也容不下这么多资金了,资金流入股市造就了大牛市,后来连股市这个口袋也装满了钱,从楼市、股市、大型工程这几个满口袋里溢出来的钱流入到了民间,这些资金不得不“屈尊光顾”普通消费品,于是全面通胀突然来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