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说:“大萧条时代,是一段令人无法忘怀的历史,这是一次想起来就会感到战栗的记忆,这是一个随时会变成噩梦,并让人从睡梦中惊醒的时代。”
1929年经济危机,是人类历史上最严重的萧条期,道琼斯指数跌去90%,全球逾5000万人失业,生产倒退20~30年,工业生产下降37.2%,美国10万多家企业破产、6000家银行倒闭,失业率高达30%,物价暴跌33%,国际贸易缩减40%。全国经济整整萧条了12年,历经两届美国总统才把国家从萧条与倒退中拯救出来。
20世纪2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兴起投机狂潮。“谁想发财,就买股票。”成为一句口头禅,人们像着了魔似地买股票,梦想着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有人估算,20世纪20年代的这些市场交易,其中90%与其说是长期投资,还不如说是赌博冒险。疯狂的股票投机终于引发了一场经济大灾难。
1929年10月中旬,美国前总统胡佛向无限乐观的美国人民宣布:征服贫穷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我们有机会沿袭过去8年的政策继续向前,在上帝的帮助下,我们很快就会看到,把贫穷从这个国家驱逐出去的日子就在前头。”
言犹在耳,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雪崩似的跌落,人们歇斯底里地喊叫着甩卖股票,整个交易所大厅里回荡着绝望的叫喊声。这一天成为可怕的“黑色星期四”,并触发了美国经济危机。然而,这仅仅只是灾难的开始。29日,交易所股价再度狂跌。一天之内1600多万股票被抛售,50种主要股票的平均价格下跌了近40%。这一天,纽约股票市场崩溃,经济大危机由此开始。
在接下来的3年里,美国股票市场缩水89%,在1932年7月到达历史低谷后,直到1954年才回到了1929年的最高水平。当时,绝望的储户们狂敲银行的大门是常见的街景。
在这次大灾难中,数以千计的人跳楼自杀,即便如费雪这样的大经济学家也不能幸免:在数天中,损失数百万美元,顷刻间倾家荡产,从此负债累累,在贫困潦倒中与世长辞。
如果说1929年的金融风暴是场高烧的话,接下来的大萧条则是场严重的慢性病。华尔街的坍塌不过是场富人的劫难。但大萧条就不同了。后来的学者估计,大萧条的10年,美国一半的劳动力被闲置,共损失了1亿零40万个劳动年(person-year of labor)。经济生产总值的损失,如果以20年的雇用水平计算,按当时的美元价值达到了3600亿,足可以盖3500万所住宅、造将近1亿8000万辆车,建70多万所学校!与此同时,大约1300万人失业。这些人中绝大部分是家里惟一的工作人口,这也就意味着千万个家庭失去了收入。乃至罗斯福在1937年还说:“1/3的国民长年衣不蔽体、居无所安、营养不良。”一句话,饥寒交迫,已经成了当时美国社会的日常现象。
在这场灾难中,不同的美国人也是各有各的不幸。而受打击最严重、也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的,却是美国的农民。美国农场的总收入从1929年的60亿美元急跌到1932年的20亿美元。密西西比这个农业州的年人均收入,在1929年为239美元,到了1933年则跌到了117美元!(www.daowen.com)
在城市人口中,妇女往往是最先失去工作的。不过,无论从经济上还是文化上,受打击最大的还是男人。当时的美国,一般的家庭都是丈夫出去工作,妇女呆在家里。大部分女工,也不过是婚前出去工作,结婚生子后的妇女只有1/10在外面工作。所以,大萧条刚开始时,工厂解雇员工首先的目标是那些拿“第二份工资”的妇女。可是,毕竟人数很少,而且根据当时的社会观念,工作上也有颇为严格的性别分工。男人从事的工作,特别是重工业,失业比例最高。这便改变了家庭内的权力分配。本来,男人是一家之主、是让全家吃饱穿暖的人,妻子对他小心,孩子对他敬畏。如今,做父亲的无法养家,就不再是一家之主了。妇女接管了家庭财政。即使是政府的救济,也是发给家里的女主人。
那些曾经牛气冲天的大企业,如美国钢铁公司,股价从262美元缩水至21美元;通用汽车公司的股价从92美元,缩水至7美元……
1933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立即以“新政”救治经济危机,并呼吁美国人民支持他的“大胆实验”。作为总统,他召开了近千次记者招待会,并设立了著名的“炉边谈话”。他利用刚刚普及的收音机对选民说:“我的朋友,我要告诉你们最近几天我们都做了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下一步要怎么走。”这是历史上第一次,老百姓觉得总统定期会到自己的家里来和自己聊天、汇报工作。不管生活多么艰难,他们觉得总统是自己的总统,站在自己这一边。
“新政”的主要内容有:整顿金融业,恢复银行信用,贬值美元,刺激出口;恢复工业,强化国家对工业生产的调节和控制,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调整农业,压缩农业产量,稳定农产品价格,维护农业生产;兴办公共工程,减少失业,扩大消费需求;进行社会救济稳定社会秩序。
从1933到1935年是“新政”初期。罗斯福对应付危机并无把握。他告诉助手们要反复试验,一招不灵再试一招,关键是要让人民知道政府有所行动。在他就职演说后的第二天(1933年3月5日),就宣布关闭银行4天。为了减少恐慌,他把这4天称为“银行节日”。3月9日,他推动国会通过银行紧急法案,使健康的银行重新开门营业,并接受联邦政府的支持,不良银行则交联邦政府整顿。3月12日,他在“炉边谈话”中向老百姓解释了自己这样做的理由。结果,当第二天银行开门时,不仅疯狂挤兑的现象没有出现,存款量反而超出了提款量。随后,他对最高到2500美元的银行存款提供联邦担保,并于次年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以规范股市,逐渐稳定了金融市场。
不过,他重振经济的计划并无明显效果。最有意义的改革,还是在1935~1936年的第二次“新政”中出台。其中最为重要的,莫过于1935年被国会通过的“社会安全法案”。该法案对退休的和突然失业的人提供了基本的保护,不仅使人有了基本的安全感,也保证了经济危机时期的消费能力。这一法案的通过,象征着美国政治价值的根本性转变:政府和人民之间的社会契约,取代了自由放任时代自助、个人责任的原则。这一政治价值,也随着罗斯福以绝对压倒优势获得连任而被美国人民所肯定。
从1933年到1938年,虽然“新政”持续了5年,却仍没有使美国走出大萧条。真正让美国走出大萧条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战时经济充分消化了美国过剩的生产力,长期两位数的失业率一下子变成了零,乃至呆在家里的妇女也被鼓励出来工作。二战结束后,美国产品随着马歇尔计划如洪水般地席卷了世界,整个西方世界变成了美国庞大的市场。危机至此烟消云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