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麻省理工学院项目同步的,是白宫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OSTP)小组正在撰写的一份报告,呼吁政府对制造业作出强有力的新举措。这份由前密歇根大学机械工程教授斯瑞达·柯塔(Sridhar Kota)领衔的报告,一再遭到新古典经济学家理查德·莱文(Richard Levin)的反对。莱文是耶鲁大学校长,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PCAST)的一位领导者。莱文的观点得到了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的赞同。这就是典型的经济学家与工程师之争——如何通过调整,使得某些经济和产业政策能优先考虑?
这个内部辩论的进展体现在了一篇述评中,这在前面章节有提及。2012年初,曾于2009—2010年担任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克里斯蒂娜·罗默在《纽约时报》上发表了文章《制造商是否需要特殊待遇》(Do Manufacturers Need Special Treatment?)。16虽然某些因素在前面章节已讨论,但对关注制造业衰退的研究人员来说,另外两个主观评论是存在疑问的:她建议美国人像重视工业制成品一样重视“理发”这样的服务,并坚持认为“公共政策需要超越情绪”,试图诋毁制造业优先的政策。她直接抨击奥巴马十天前在国情咨文中称赞的制造业政策。她的评论就像是避雷针,吸引了损毁制造业的闪电。
罗默所认为的制造业岗位的经济效益等同于服务业的观点,未抓住重点。正如之前讨论的,制造业就业乘数效应最明显,也就是说,制造业比其他领域能带动更多的就业。同时,制造业还是创新驱动力,与之紧密相关的如研究和设计等重要部门,对科技创新至关重要,也会增长。
如同美国信息技术与创新基金会的斯蒂芬·埃泽尔对罗默迅速回应的,重点发展制造业的首要原因,是它仍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行业”,例如,制造业大部分产品销往国外市场,因此它刺激出口,有助于增加贸易收入和国家财富。由于商品贸易大大超过服务贸易,制造业商品将长期领先其他贸易品。若对外贸易不能健康发展,经济就很难活跃起来。17
在白宫PCAST发布的《2011年制造业报告》的最终版本中,包含了传统经济学家提出的市场失灵理论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内容。18它声称,报告中的提议并不是强势的“产业政策”,不是政府投资特定行业或企业,而是政府长期支持的“创新政策”的延续。19所有的政治都要满足本地需求,正如蒂普·奥尼尔(Tip O'Neill)所观察到的,奥巴马本人对家乡伊利诺伊州的制造业很熟悉。时任参议员的奥巴马在2004年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发表了一次演讲,这次演讲对他后来成为总统候选人至关重要。他说:“在伊利诺斯州盖尔斯堡,我碰到了一群工人,他们因美泰制造厂(Maytag plant)迁往墨西哥而失去了工会的保护,现在不得不与子女们竞争每小时7美元报酬的工作。”20奥巴马政府采取了与其前任不同的政策,他更多地听取经济实用主义者的建议,如吉恩·斯珀林(Gene Sperling)。斯珀林1月份就任国家经济委员会主席,是先进制造业政策的强有力支持者。(www.daowen.com)
这份《确保美国先进制造业的领先地位》(Ensuring American Leadership in Advanced Manufacturing)最终报告,将先进制造业定义为:通过信息、自动化、算法、软件、传感器和网络,和/或使用尖端材料以及新科技等,来生产传统的或新的产品。21报告称,联邦投资制造业可以使美国重获全球制造业领先地位,同时带来高薪职位、支持国内创新和提高国家安全等益处。反之,则不利于新科技产品研发能力的提高。制造业的保留将带来新的协同效应,设计、工程、规模化和生产过程会为创意和创新部门提供反馈,以产生新的技术和产品。
该报告提出了“共享设备和基础设施”(shared facilities and infrastructure),以促进中小制造企业开发出提高生产率的新方式,尽快制造原型、测试和生产新产品。22由于“先进制造”过程涉及诸多生产环节,报告建议联邦要在应用研究层面给予支持,让制造商更快地开发“美国造”新产业。有趣的是,建议还包括“支持建立和推广强大的设计方法,极大地提高企业家设计产品和流程的能力。”23
报告提议行业、大学和政府建立伙伴关系,政府和行业联合进行投资,以开发新技术,如“纳米制造、柔性电子、电子、信息技术驱动的生产和新材料”,促进美国制造业转型。24建议还包括在政府机构中开展“先进制造项目”(Advanced Manufacturing Initiative),制定更有效的办法,促进产业和大学的合作。25该报告于2011年6月发布,提供了基础材料,并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做出展望。辨识出的条线包括:中小企业“共享设施”,围绕制造技术、新生产过程、新设计方法研发的产学合作,以及跨政府部门协同等方面。最重要的是,这份报告和同期宣布的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项目(AMP)(下文讨论)一样,为美国制造业政策定下了基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