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广告心理效果测定方法优化

广告心理效果测定方法优化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广告尚未发布以前进行测定,也可在广告发布之后进行测定。根据人的脑电波变化,来判断是否对广告上宣传的商品感兴趣。这种测试仪器主要由脑电波记录器、分析仪和显示器三大部件所组成。广告心理效果的测定,需要消费者密切配合,因此,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报酬。

广告心理效果测定方法优化

广告心理效果测定的方法很多,可以在广告尚未发布以前进行测定,也可在广告发布之后进行测定。

(一)广告发布前的测定方法

在广告发布以前,一般有三种测定方法。

1.广告评分法

邀请一些有代表性的顾客或专家来给广告内容评分,评分时将广告内容分解为吸引力、有用性、清晰度、感染力和敦促力等五项,每项的最高分是20分,然后按图5-2的方式评定,这就是广告评分法。

图5-2 广告评分法

2.组织测试法

在广告刊出以前,预先进行测试,即为组织测试法。被试者必须是广告所宣传的商品的受众,如测试运动鞋的广告,即以学生和青年人为对象。测试时,先将宣传同一商品的多种广告样本交给被试者看,并作如下一些询问:

“请问您认为哪一幅广告最有趣味?”

“您最喜欢哪一幅广告?为什么?”

“您认为这幅广告是诉求什么的?”

采用这种询问方式,可以测试出哪一幅广告最有吸引力,广告的意图是否准确等。也可以将一组广告样本交给被试者看多次,然后让其回忆对所见过的广告的印象,任他对每一则广告的特点做出说明。这种方法对于比较表现方式不同的广告传播能力的大小也有一定作用。

3.实验室法

这种方法以心理上的反应来测定广告的潜在效应。目前正在研究和试用的实验室法大体有两种。

(1)根据人的脑电波变化,来判断是否对广告上宣传的商品感兴趣。这种测试仪器主要由脑电波记录器、分析仪和显示器三大部件所组成。让看广告的人连接上脑电波记录器后观看广告,当他对所宣传的商品或广告本身的设计感兴趣时,他的大脑就会受到刺激,使其兴奋,这时显示器荧光屏上出现的就会是快速的β脑电波;相反,就会出现慢速的α脑电波。

(2)按照人的瞳孔的放大或缩小程度,来判断对广告有什么反应。这是根据医学上的实验,即当人们对看到的东西感兴趣时瞳孔就会放大的原理制作的一种仪器。使用时,把这种仪器安置在广告媒体上,它就能自动地把观看广告者的瞳孔变化情况用数字记录下来,并以图像的形式再显示到荧光屏上。这种方法我国目前尚未正式采用,而国外不少广告公司已相继成立了利用电子技术来测试广告心理效果的机构。这种方法有科学的一面,但也有缺点,如测试仪不能分辨消费者对广告是喜是憎,一些令人厌恶的广告同样会使人冲动而放大瞳孔。

(二)广告发布后的测定方法

广告发布后的测定方法主要有。

1.回忆测验

找出一些接触到广告的消费者,请他们回想在接触的广告中,哪些广告曾引起他们的注意,其结果怎样。如:

“您看过×××这种商品的广告吗?”

“那是什么牌子的汽车广告,您知道吗?”(www.daowen.com)

这种测验最好定期、有计划地进行。例如,在广告发布三个月后进行一次测验,对了解广告被人们注意和印象滞留的程度有一定作用。

2.认知测验

请某一媒体的受众,如报刊的读者,回答一些有关的问题,如“请问您看过这个广告了吗?”被提问者可按看过、读过一部分、概略地读过、未读过等几种方式来回答,提问者则按这几种答复方式来统计百分比,算出覆盖率。运用这种方法最好在报刊到达读者手中的最短时间内进行,如果太迟,读者就有可能忘记看到过的广告。在测试过程中还应把刊出的广告明确提示给测试对象。

要了解广播的收听率,电视收视率,也可运用这一方法,即由随机抽样方式抽出调查对象,然后访问他们,询问他们所视听的广告节目。广播与电视广告遗忘率较高,因此,播映与测试之间的时间尤需尽量缩短。

事前测定与事后测定相比较,后者的局限性较小,能收集到更多的资料。这是因为事后测定的方法简单易行,结果也比较准确。但不论事前测定还是事后测定,一定要保证统计数字的真实、准确。

通过上述方法收集基本情况和数据后,一般可运用下列公式进行广告心理效果的测算:

式中 a——阅读报刊的总人数;

   b——似乎看过报刊广告的人数;

   c——确实看过报刊广告的人数。

式中 c1——看过报刊广告的图片、标题,但详细内容未看;

   c2——只阅读过一部分内容;

   c3——内容都详细阅读过;

   a——阅读报刊的总人数。

式中 b——广告节目视听户数;

   a——电视机/收音机所有户数。

式中 a——广告节目视听户数;

   b——认知广告名称人数。

广告心理效果的测定,需要消费者密切配合,因此,要给予消费者一定的报酬。选择的消费者要有代表性,可依据商品供应对象选出各种类型的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