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消费者心理:购买行为的基本因素

消费者心理:购买行为的基本因素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消费者心理是市场中消费者在交易活动中产生的、客观的心理活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基本因素。一旦条件成熟,潜在消费者随时可转化为现实消费者。这种在消费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消费者心理,又称消费心理。例如,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索取各种凭证、产品说明书等,以便出现问题时能有力地保护自身权益。

消费者心理是市场中消费者在交易活动中产生的、客观的心理活动,是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基本因素。

(一)消费与消费者

人为了维持生存与发展,需要消耗各种物质资料、劳务和精神文化产品,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和行为活动。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进行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我们称其为个人消费。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要消耗原材料、燃料、工具设备、人力等,这被称为生产消费。个人消费是一种最终消费,生产消费是为个人消费服务的。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使用消费一词,专指个人消费。

消费是指人们消耗物质生活资料和精神文化产品,而消费的主体——人,被称为消费者。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某种物品或服务有现实需要,并支付货币实际购买、使用这种物品或服务,这称为现实的消费者。而有时虽然有需要,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尚未购买、使用,在未来有可能付诸购买及使用的人们,被称为潜在消费者。例如,目前在城市中,年轻人对住房有现实需要,但由于住房价格或其他原因没有马上购买,在将来条件具备时才会产生实际购买行为,那么,在现阶段,年轻人就是住房商品的潜在消费者。

在一般情况下,潜在消费者尚未实现购买行为是受各种条件限制,如购买能力不足、商品存在不满意之处,或是需求不是特别迫切等。一旦条件成熟,潜在消费者随时可转化为现实消费者。社会上的人们,无论其年龄、收入、职业、身份、地位有何不同,都是消费者,消费者是几乎等同于人口总数的最大的社会群体。

(二)消费行为与消费心理

在市场经济中,消费者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劳务和精神文化产品,都要使用货币在市场上购买,购买的目的在于使用和消耗。购买商品的过程,对商品品牌、价格、购买地点、支付方式等方面的选择,都与商品的消费有直接关联,都可以称为消费行为。由于这些消费行为与市场、社会有广泛密切的联系,因此成为经济研究的重点。而对商品的具体使用、消耗等行为,属于消费者的个人空间,因而对其研究并不多。

在市场活动中,消费者作为个人而言,必然有思想、有感情、有喜怒哀乐,有不同的兴趣爱好,在性格、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有所不同,这些特性就构成了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活动支配人们的行为。(www.daowen.com)

同样,消费者在消费活动中的各种行为也受心理支配,是否购买商品、如何购买,如何选择品牌、类型、款式,其中每个环节,甚至每个步骤都受消费心理支配,消费者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对商品进行比较、分析、选择和决定。这种在消费行为中的心理活动,就是消费者心理,又称消费心理。从理论上说,消费心理是消费者根据自身的需要与性格偏好,选择、评价、比较、决定是否购买商品的心理活动。它对消费行为起着支配作用,并通过消费行为表现出来。

(三)消费心理的两种类型

消费心理是十分复杂的。其原因首先在于消费者的复杂性。例如,中国有十几亿的消费者,按地域划分,有城市居民、农民;按年龄划分,有老年、中年、青年、少年及儿童;按收入水平划分,有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按职业划分,有管理者、专业人员、工人、服务业员工;等等。

按照消费者购买时的心理活动类型,可以分为理性的、意识的和非理性的、下意识的两种心理。

(1)理性的消费心理,具有合乎逻辑的特点,如比较、选择、戒备等。一般人购买商品时,常常能仔细地对商品的品牌、质量、性能、价格进行比较。有些人能有目的地搜集信息,了解商品的特性,借助经验对商品进行选择。戒备是消费者为保护自身权益所进行的自觉、有意识的防备。例如,在购买商品时,消费者索取各种凭证、产品说明书等,以便出现问题时能有力地保护自身权益。

(2)非理性的消费心理,主要指消费者在市场活动中,被不自觉的、内在的、下意识的心理所支配而产生的消费行为。这些心理包括好奇、攀比、好胜,显示地位、身份等,或为广告促销、商品低价所吸引。

人们在市场中,有时并非有明确的购买目的,而是见到某种商品新奇、有特点,一时冲动而购买;或是见到同学、同事、朋友使用某种商品,互相攀比而决定购买;还有的是为显示社会地位、富有的身份而对某些商品盲目购买。这些非理性的消费心理在某些青年人当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种消费心理也是一种客观存在,需要有意识地去研究,并正确地加以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