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有效方法: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的指导原则

有效方法: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的指导原则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是审计课程推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为此,教师在编写审计案例时必须遵循以下三项指导原则。编写审计案例,理应以我国经济监督政策为依据,充分反映我国审计监督实务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审计案例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模式,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规定。

有效方法: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的指导原则

审计学课程是高等财经院校审计、会计等专业学生必修的课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审计监督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将显得越来越重要,这对高等财经院校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因此,研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级财经类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审计课程教学中,除了应改进和加强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的教学外,还应加强基本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在课程计划中除应安排学生实习外,还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根据国外培养经济管理人才的经验和我国教育改革的探索,在审计课程教学中,除开设有关审计理论课程外,开设《审计案例》课程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审计案例的含义

审计案例,就是从大量的实际审计资料中,加以综合整理,选择出生动而又有代表性的审计事例,编写出具有典型性的审计实例。它来源于实践,但又不同于实践。每个审计案例的解决,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着一定的审计理论、原则和方法。比如,审计人员怎样了解被审单位情况,怎样编制审计工作计划,怎样安排审计程序,怎样运用审计方法,怎样取得审计证据,怎样编写审计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报告,以及怎样对审计事项进行评价、作出结论和提出改进建议等。

二、审计案例在审计教学中的意义

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对于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对于推进“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有利于深化理论教学,巩固学生已学知识

审计学课程综合性强,内容庞杂,特别是其中的实务部分包括了许多课程的知识和内容,诸如财务会计、财务管理、财政、金融、国家税收、经济法等。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就能通过实际案例,综合运用各门课程的知识,互相渗透,将已学过的各门课程基本理论融会贯通,起到深化理论教学的作用,收到巩固已学知识的效果。

(二)有利于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既是一条认识规律,也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规律。因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是审计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审计案例是源于审计实践的典型素材,其提供的内容主要是具体、明确、生动的感性知识,这样,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就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为进一步理解所学理论打下坚实的感性认识基础。

(三)有利于推进“启发式”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废除注入式,提倡启发式,是多年来我国教学方法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是审计课程推行“启发式”教学的一个有效方法。比如,讲授案例必然以案例情节为线索,在讲授的启示下,引导学生对案例事实的评价是否客观、结论是否正确、建议是否可行等方面的识别和判断,使学生听课的过程成为积极思考的过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三、编写审计案例的指导原则

运用审计案例组织教学,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编写出恰当而适用的案例。为此,教师在编写审计案例时必须遵循以下三项指导原则。

(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审计工作是一项政策性、实用性较强的工作,其内容不但涉及被审单位千变万化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而且还涉及到灵活多变的审计方法,多种多样的审计依据和分析定性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审计案例时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以审计理论为指导,以党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为依据;要情节清晰,以利思考;要能说明符合或违反的是哪些法规和制度,以利发表审计意见。二是教师应在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占有大量原始资料的基础上,根据每个案例的要求精心整理,提炼概括,加工改造,再编写出具有实用性的案例。一个好的案例,应是一个有趣的故事,并与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相关,引人深思,体现解决问题所需技能的应用价值。这样,理论与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每个案例源于实践,却又高于实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审计案例必须具有典型性

审计案例不应以某些原始资料简单加工而成,也不应以表明审计结果的审计报告来代替,而应从搜集到的大量原始审计资料中,分门别类地整理出具有代表性的业务事项作为其构成的内容。一个典型的审计案例,应能够充分运用已学的审计基本理论,启发学生熟悉审计程序的安排,了解不同审计方法的运用,以及求得对审计事项可能做出的多种方案的分析和评价。这样,通过案例教学,就能从典型案例中,形成审计全过程的基本轮廓,抓住不同类型审计的要点和特征,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审计案例必须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

我国的审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审计,与国外的审计在许多地方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编写审计案例时,应贯彻以我为主、洋为中用的方针。诚然,国外许多审计学教科书一般附有相应的案例,也有专门的案例书籍,这些资料对教师确有值得借鉴之处,应当予以足够重视,认真进行研究,吸收消化,以取其所长为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审计事业服务。但是,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管理体制,决定了各个国家具有各自的审计监督制度。因此,国外的审计案例资料只能作为参考,不能硬搬。例如,国外的管理审计就其内涵而言,与我国的经济效益审计既相近似,又有差别。同样是财务审计,中外之间也有不尽一致之处。编写审计案例,理应以我国经济监督政策为依据,充分反映我国审计监督实务的特点,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我国特色。

四、审计案例的模式和基本内容

编写审计案例除应遵循上述三项原则外,还应考虑案例的模式和包括的基本内容。

审计案例应该是一个怎样的模式,我国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和规定。参考国外资料,虽有一定的规范,但因国情不同,经济管理要求和经济管理体制不同,只能作为参考而绝不能照抄照搬。考查国内案例资料,体例不一,繁简不同,但基本上是对审计报告的重新加工整理,或是将审计报告简单的重复,而且大多数着重在对审计结果的罗列或一般剖析。此种模式的案例不能反映审计工作的全过程,会给案例教学带来不便,难以通过案例的学习掌握审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审计案例的模式,我们设想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以考虑:一是审计案例应反映出我国特色的审计程序。这个程序一方面必须符合审计法规规定的基本程序,另一方面应总结和吸取各地审计机关的实际工作经验。二是审计案例应具备应有的内容。首先,结合案例的性质和种类的要求,提供有关的原始资料,作为审计的依据;其次,对有关原始资料进行审查分析,编写审计记录(审计日记和审计工作底稿),在审计记录中主要反映审计方法的运用和发现的问题;再次,是审计结果,主要是审计报告的编写;最后,对案例作简单的剖析。

案例模式决定后,还应有相应的内容。审计案例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种类

审计种类是指审计按照其活动的一定标志和特征而划分的类别。审计种类是审计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现代审计事业的迅速发展,审计技术方法的不断进步,使审计种类的划分日趋多样化。一般公认的审计分类方法有:按照审计的主体不同,可以分为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民间审计;按照审计的内容和目的不同,可以分为财政财务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按照审计审查的范围不同,可以分为全部审计、局部审计和专项审计;按照审计实施的时间不同,可以分为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按照审计是否定期进行,可以分为定期审计和不定期审计;按照审计组织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就地审计、报送审计、派出审计、委托审计和联合审计;按照审计动机不同,可以分为强制审计和任意审计;按照审计在实施前是否预先告知被审单位,可以分为预告审计和突击审计;按照审计客体的记录方式不同,可以分为簿籍审计和电脑审计;按照审计审查内容的详细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详细审计和抽样审计;等等。之所以出现如此复杂的审计分类方法,是由于不同的审计分类往往需要安排不同的审计程序,选用与之相适应的审计方法,乃至审计报告的编写要求也有所区别。因此,编写审计案例时,应首先明确该案例归属的审计种类。审计种类作为审计案例的第一个基本内容,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以下各项内容,或者说,每一种类的审计案例应当与其他各项内容相呼应,从而构成一个典型性的案例。(www.daowen.com)

在审计实务中,往往一个案例所涉及的审计种类可能不是单一的。比如,在一个案例中会出现既有财务收支审计,也有财经法纪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的情况。这时就应表述清楚,明确区分主次,以保证案例内容的典型性、系统性和完整性,便于案例教学。

(二)审计程序

审计程序是指审计人员对审计项目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中采取的系统性工作步骤。审计程序一般包括准备、实施和终结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又包括若干具体工作内容。审计程序各个阶段的具体工作内容,随着审计种类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审计案例应针对不同种类的审计通过审计程序的安排来反映审计工作的全过程。比如在审计的准备阶段,审计案例应具体指明该项审计的目的是什么,审计的对象和范围是如何确定的,审计工作方案是如何制定和调整的,以及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检查等一系列的情况。审计案例指明了合理而可行的审计程序,为审计过程的发展描绘出一个蓝图,成为该案例的总纲和工作指南。它不仅使审计工作过程条理分明,层次清楚,而且能在案例教学中深化审计程序的基本理论。因此,在每个案例中,无论是单独指明审计程序,还是在审计过程中清晰地反映出审计程序,都应是审计案例构成的重要内容。

(三)审计事实

审计事实是指审计人员对被审单位进行审计中所发现并经核实的问题,它由具体的审计事态过程,错综复杂的情节和符合实际的数据等资料组成。严格依据审计事实,不仅能体现审计工作客观、公正的原则精神,而且是全部审计工作的基础。因为每一项审计事实的发现既是恰当运用审计方法的过程,也是审计人员积极努力和创造性工作的结果。同时,确凿无误的审计事实既是对问题定性和定量的依据,又是编写审计报告,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的有力根据。

编写审计案例自然应以审计事实为主体。根据审计案例教学的需要,将审计实务中的事实,选择其具有代表性的情节,经过锤炼加工,组成典型材料,并做到繁简适度,难易恰当,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真实、典型、恰当的审计事实应是审计案例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

(四)审计方法

审计方法是指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监督过程中,为了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的,审核检查审计对象所采用的各种手段的总称。常用的审计方法有:审阅法、核对法、查询法、分析法、盘点法、调整法,以及依据审计顺序和范围的不同而采用的顺查法与逆查法、详查法与抽查法等。

审计方法是为审计目的和任务服务的。不同种类的审计,其目的和要求也不相同,它们所选用的审计方法也各有异。审计方法选用是否适当,和审计结果的正确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审计方法选用适当,可以尽快地发现问题,弄清事实真相,完成审计任务。同时,缩短审计时间,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反之,如果选用的审计方法与审计的特定目的和实际情况不相适应,则会使审计工作成为无效劳动,甚至会导致审计结果的失误。因此,研究审计的方法,并予以正确运用,对搞好审计工作,发挥审计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编写审计案例时,同样应将审计方法的选用作为必须考虑的内容。将各种适用的审计方法融合于事实之中,或明确指出采用的审计方法,都能深刻地回答为什么选用某种审计方法,怎样运用某种审计方法及其产生的效果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可以在审计案例教学中加深对各种审计方法的理解,并为掌握和运用这些方法打下基础。

(五)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所取得的,能够证明被审事项真实情况,并据以作出正确审计结论和决定的一切凭据。俗语说:“言必有据”,审计人员要对被审事项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必须有根有据。审计证据就是作出审计结论和和决定的重要根据。从一定意义上讲,审计工作过程就是审计人员不断收集、鉴定和运用审计证据的过程。所以,审计证据乃是审计工作之核心。在审计实务中,审计人员收集的审计证据主要有实物证据、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和环境证据等;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证据的途径主要有要求被审单位提供、通过审查会计资料及其他资料取得、通过观察和检查取得、从被审单位外的其他单位和个人取得;审计人员对所收集的审计证据应鉴定其相关性、可靠性、重要性和充分性;审计人员应在鉴定审计证据的基础上,对审计证据进行综合分析,以便作出正确的审计结论和决定。

编写审计案例时,应把审计证据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每个审计案例中应反映出各种各样的审计证据,具体而形象地提供各类审计证据的内容和形式,以便通过案例教学,使学生们加深对审计证据的理解,掌握对审计证据收集、鉴定和综合分析运用的具体方法。

(六)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终结阶段,将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和审计结果向审计委派(托)人作出的书面报告。编写审计报告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审计人员接受委派(托)进行审计,审计结束后有责任将其结果向审计委派(托)人、被审单位和利害关系人进行报告。同时,审计报告也是审计人员完成审计任务的总结,还是审计委派(托)人作出审计结论和决定的依据。

我国的审计学教科书根据国内外审计实践经验,对审计报告的基本要求、结构内容、编写方法和步骤等均有或详或略的阐述。比如一份审计报告至少应包括:审计概况、审查中发现的主要向题和事实、审计意见、改进建议、附件等方面的内容。在编写的方法步骤上通常划分为:检查审计任务完成情况、复查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审计报告初稿、征求被审单位的意见、定稿报出等若干工作层次。可以认为,审计报告属于公文性质,编写时采取应用文体裁,因此,各种审计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安排在格式上大致是相似的,有其一般的规律性。但是,又应当肯定,由于审计的种类不同、任务不同、对象不同、范围不同,特别是审计事实各具差异,所以在审计报告的具体写法上必然各有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见,学习和掌握编写审计报告的技能是审计人员需要运用所学理论并经过长期实践的过程。就是说,写出一份较好的审计报告,除需具有较高的政策和业务水平以及一定的综合性分析能力和写作技巧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审计实践的锻炼。

编写审计案例时,应将审计报告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基本内容。凡是综合型的审计案例,都应有一份相应的审计报告。通过典型审计报告的分析研究,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并把理论与实践初步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和提高编写审计报告技能的目的。

(七)审计决定

审计决定是指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报告,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行为所作出的处理和处罚,并通知被审单位和有关部门遵照执行的书面文件。根据审计署颁发的《审计机关审计处理处罚的规定》的规定,审计处理的种类有以下五种:一是责令限期缴纳、上缴应当缴纳或上缴的财政收入;二是责令限期退还违法所得;三是责令限期退还被侵占的国有资产;四是冲转或调整有关账目;五是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理。审计处罚的种类有以下四种:一是警告、通报批评;二是罚款;三是没收违法所得;四是依法采取的其他处罚。

审计机关根据审计报告,依法做出实事求是的审计决定,反映着审计工作的结果和成效,是审计全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被审单位严肃、认真地执行审计决定是我国审计机关依法进行审计,独立行使审计监督职权的具体体现。

因此,审计决定是构成审计案例的一项基本内容。案例教学应具体指明审计报告与审计决定的内在联系,审计决定的编写要求、内容和基本形式。

(八)案例的分析

案例的分析是指对案例构成的各项内容所进行的解剖和研究。在分析的过程中,能够运用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每个案例具有什么特征,如何发现疑点的,怎样和为什么采用某种审计方法,证据的取得及其可靠程度怎样,如何进行跟踪审计的,取得哪些检查成果,审计报告和审计决定是否恰当等一系列的问题,使审计理论与实际进一步地结合起来。同时,分析案例还可以对某些案例的审计事实所采用的审计方法、提出的改进建议和做出的处理决定等方面提出不同的方案,加以对比,更好地收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判断问题能力的作用,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可见,做为教学用的审计案例分析也是案例的重要内容。

上述八项内容是审计案例的构成要素。当然,在实际工作中,除上述内容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工作内容,如审计人员接受审计任务书,制定审计工作方案,向被审单位下达审计通知书,编写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档案管理和整理等。这些其他的工作内容由于已在审计学基础课程中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而且其格式和内容比较统一和规范,所以此处不再赘述。

为了便于学生综合和分章节地掌握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把理论和实际进一步地结合起来,本书所编写的审计案例,有些属于综合型的案例,其构成要素较为齐全,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们可以融会贯通所学的审计理论知识;有些则属于简单的案例,仅仅说明案例构成的几个要素,通过这些案例的分析,学生们可以掌握各章节的审计理论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