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资源承载力分析与管理策略

城市资源承载力分析与管理策略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大气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或者权威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大气环境承载力可以定义为,在规划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下,通过分析可预见的生产、技术和大气环境管理水平,以大气总量控制和能源系统优化为核心,以保证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和减缓跨界大气环境影响为主要任务,以对区域规划的优化为目的,针对规划各时段的社会经济水平,动态分析区域内大气环境对规划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支撑能力。

城市资源承载力分析与管理策略

城市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涉及土地资源承载力和水、气资源承载力,以下就这几方面的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1)土地资源承载力

1949年美国的Allan将土地承载力定义为:在维持一定水平并不引起土地退化的前提下,一个区域能永久地供养人口数量及人类活动水平。20世纪70年代,国外许多学者探讨土地承载力的计算依据为:在确保不会对土地资源造成不可逆的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土地的生产潜力能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目前关于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并无公认的定义,由于学者所站角度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概念,由此城市土地承载力的内涵范围就不同。本书是在前人对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总结的基础上,对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定义:在一定的时间和区域范围,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和生态环境条件下,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区域城市土地资源系统所能承载的人类各种活动规模和强度,包括人口规模、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规模、生态环境发展规模等。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包括城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城市土地资源建筑承载力、城市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城市土地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因此这里的城市土地承载力也叫城市土地综合承载力。

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涉及承载的双方,也即承载媒介和承载对象。所谓承载媒介,就是指城市土地资源系统用以承受压力所凭借的物质载体;所谓承载对象,就是指城市土地资源系统所承受的压力的来源。简单地讲,就是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通过什么样的媒介承载什么样的对象。从“城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这一术语来看,承载媒介是城市土地资源,本书的城市土地资源指的是城市建成区用地资源,承载对象是人类活动各种规模和强度,包括人口规模、城市建设规模和经济规模、生态环境发展规模等,即城市人口各种活动规模和强度。

2)城市水资源承载力(www.daowen.com)

城市水资源承载力是将承载能力的概念与水环境领域相关联所形成的理论。国内学者对于水资源承载力定义的研究较为广泛,因此所给出的定义侧重点也都不尽相同,其中汪恕诚、申献辰等人的观点侧重于水体的纳污能力方面,将水资源承载力定义为在一定的水域内,维持水体继续使用的可能,并在生态系统状态良好的情况下,水体所能够容纳污水以及污染物的最大能力;郭怀成、贾振邦、崔凤军等人的观点侧重于对水环境支持能力的探讨,将其定义为在某一地区、某一时间、某种状态条件下,水环境对经济发展以及生活需求的支持能力的大小;廖文根、彭文启等人的观点是从系统功能的调节能力角度出发,将水环境承载力的定义描述为在水环境系统功能能够可持续并正常发挥的前提下,适合接纳污染物的能力,也就是通常人们认为的纳污能力,以及其系统调节能力,也就是所能承受的改变其系统内基本要素的能力;何少苓、彭静、马文敏等人的观点是从承受阈值的角度出发,认为水资源承载力即是某一时期、某种条件和状态下,某地区的水环境所能承受和支持人类全部活动的最大限值。综合学者们对水环境承载力定义的不同理解,将水资源承载力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论述。狭义的水环境承载力主要针对的是水体纳污能力,也就是水环境容量,是指在一定的水域,在其水环境能够被持续利用的条件下,通过自身调节净化并仍能够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所能容纳污水及污染物的最大量。而广义上的水环境承载力是针对于描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的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及水环境系统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程度。尽管学者们对水资源承载力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本质相同,其核心思想都是为保证水资源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的。

根据国内学者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的描述,笔者认为城市水资源承载力主要是指某一城市的水资源在某一具体历史发展阶段中,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为依据,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发展为条件,经过合理优化配置,对该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支撑能力。

3)城市大气环境承载力

城市大气环境承载力(AECC)研究是从地理气象能源消费、社会生活等众多因素之间的关系入手研究大气环境与人类活动间的关系,从而为人口、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关于大气环境承载力的概念,目前没有明确的官方或者权威的定义。本研究认为大气环境承载力可以定义为,在规划的空间范围和时间跨度下,通过分析可预见的生产、技术和大气环境管理水平,以大气总量控制和能源系统优化为核心,以保证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达标和减缓跨界大气环境影响为主要任务,以对区域规划的优化为目的,针对规划各时段的社会经济水平,动态分析区域内大气环境对规划发展规模、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的支撑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