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下将就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概念和内涵等相关内容进行阐述。目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涉及了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生态承载力、城市安全容量等诸多方面的研究。因此,深入研究城市承载力是探索完善全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减缓城市综合开发区域资源环境矛盾、推动项目所在地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概念被提出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将承载力概念应用到城市系统中。不过,目前国内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概念尚无统一认识,其内涵的界定尚存在一定的分歧和不足,其理论体系的构筑尚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作为本书研究的理论基础,以下将就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发展、概念和内涵等相关内容进行阐述。

城市综合承载力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如图4-1所示。

第一阶段主要是指生态承载力,此时承载力的概念主要是理论种群生态学中的一个概念,表示某一生物区系内各种资源能维持某一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

由于这一概念在理论上能用某种量化模型加以描述,因此很快就被应用到了其他学科,概念外延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进入了研究的第二阶段——分要素承载力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出现了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专门的承载力研究。其中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和应用得到国内外学者的认可和重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进一步提出了土地资源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森林资源承载力以及矿产资源承载力等概念,并对这些承载力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由于从生态学引进的承载力概念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从整体上看,资源承载力的研究在国内外均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开展。而环境承载力由环境容量概念演化而来。环境承载力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起广泛应用于环境管理环境规划。1974年,Bishop在《环境管理中的承载力》一书中指出:“环境承载力表明在维持一个可以接受的生活水平前提下,一个区域所能永久地承载的人类活动的强烈程度”。D.Schneider强调,环境承载力是“自然或人造环境系统在不会遭到严重退化的前提下,对人口增长的容纳能力”。环境承载力是指在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他们研究采用多种指标综合的状态空间法提出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及指标体系,用环境承载量和环境承载力来综合表征环境承载力的大小。生态承载力概念与环境承载力和资源承载力概念相比,内容更丰富、全面,更接近人类社会系统特点,但也更加复杂而难于表述。就目前的研究来看,生态承载力主要是指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自我调节能力、资源与环境的共荣能力及其可维系的社会经济活动强度和具有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生态承载力取决于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弹性能力,它们分别为基础条件、约束条件和支持条件。(www.daowen.com)

图4-1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演进示意图

随着针对各种分要素承载力研究的深入,并且由于对区域发展和城市发展研究的需要,人们在分要素承载力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承载力、城市生态承载力等综合要素承载力的概念,不仅结合了分要素承载力的研究成果,还加入了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大大拓展了承载力的内涵,形成了具有一定完整性和系统性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理论体系。目前城市综合承载力的研究涉及了城市资源承载力、城市环境承载力、城市生态承载力、城市安全容量等诸多方面的研究。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委市政府2016年2月发布的《关于全面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推进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建设的实施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守红线、设上限、保底线,严格使各类开发活动限制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之内;提出要统筹建立全市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数据库信息技术平台,研究制定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探索编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报告,定期对全市资源承载能力、环境容量和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因此,深入研究城市承载力是探索完善全市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减缓城市综合开发区域资源环境矛盾、推动项目所在地资源环境与人口、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