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力最初是力学中的概念,后被引用到种群生态学研究中,表示某一生物区系内各种资源(光、热、水、植物、被捕食者)能维持某一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承载力的研究由来已久,1842年英国学者马尔萨斯(Malthus)著名的《人口原理》就已经基本体现了人口承载力的概念基础。承载力可用量化模型加以描述,很快就被用于人口学、资源学、环境科学等领域,成为对其进行定量评价的重要指标,如区域的资源承载力、环境承载力、人口承载力等的评价。
20世纪8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提出了“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到的期间内,利用本地能源及其自然资源和智力、技术等条件,在保证符合其社会文化准则的物质生活水平条件下,该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此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逐步被引入到承载力的概念中。概括而言,承载力是一个与资源禀赋、技术手段、社会选择和价值观念等密切相关的、具有相对极限内涵的伦理特征的概念,它本质上是不固定的、非静态的和非单一关系。
国内明确提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概念的是2005年1月建设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审批工作的通知》。之后,在借鉴和引入国外一些先进研究成果的情况下,国内也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其中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城市容量、城市规模、城市生态系统承载力、城市交通承载力以及城市水资源承载力等方面。“十二五”以来,随着国家对自然灾害事故的科学处理能力日益加强,对资源环境问题的日益重视,国家逐步加强了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和实践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对水土资源、环境容量和海洋资源超载区域实行限制性措施。2013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强调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优化城镇化布局。2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5次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抓紧对全国各县进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抓紧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环境保护部在2014年重大改革任务部署中提出了要开展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和技术方法。2014年4月,国家发改委部署启动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研究项目研究,并于2016年9月正式发布。2015年、2016年来,水利部、国土部、国家海洋局等加快推动了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水资源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试点、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估方法等专项领域的研究和试点部署。(www.daowen.com)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部署,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战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部分,明确提出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加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部署。把资源环境承载力作为检验主体功能区划实施成效、检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准,这充分说明城市承载力将成为城市或者更大区域调整城市功能布局、选择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要依据,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