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蓝印花布是古代中国民间印染艺术的一朵奇葩,它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身,以其朴实、纯真、色调和谐的蓝白之美闻名于世,深受民众的喜爱。2006年,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8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方面说明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具有其独特性和代表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这项技艺急需传承和发展。
中国纺织史学界一般认为南通蓝印花布起源于宋代嘉定和安亭镇(现均属上海地区)的“药斑布”,并为归姓者创之。然而,笔者通过深入研究,认为南通蓝印花布的产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作为南通蓝印花布前身的“药斑布”的产生本身就是中国染缬技艺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如果没有中国传统的防染技艺,特别是夹缬、蜡缬的高度发展,“药斑布”是不可能产生的。同时,在宋代,政府禁止民间夹缬,无疑引致了“药斑布”的诞生和流行,这算是一种历史的偶然性。与此类似,南通蓝印花布的产生、发展与其优越的地理环境、当时稳定的社会秩序以及明末清初广东布商将蓼蓝的种植传播至南通也有着必然的联系。
(1)南通蓝印花布染料的起源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产生的前提是蓝色染料植物的种植。中国人早在三千多年前就掌握了用植物原料进行染色的技术。《周礼·地官》中记载染人“掌以春秋敛染草之物,以权量受之,以待时而颁之”,说明周代已有专门掌管染料采集和染制织物的染人。关于染料的颜色,根据最迟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夏小正》记载“五月,启灌蓼蓝”,可见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蓝印花布所用的植物染料—蓼蓝。春秋时期之前用蓼蓝进行染色只能在蓼蓝收获的季节,将蓼蓝切碎浸泡出染液之后,尽快将此染液用于染色,否则染液就会发生沉淀不能再用于染色。因此,蓼蓝收获的季节就是织物染色的时候,染匠们非常繁忙,《诗经·小雅》中就出现了“终朝采蓝,不盈一襜”的感叹。春秋至战国时期,经过染匠的长期摸索,终于发现了将蓼蓝制作成蓝靛,并将蓝靛还原成蓝染液的工艺,这样在各个季节都能进行染蓝。正如,荀子(约前313—前238年)《劝学篇》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指的是蓝靛,“蓝”指的是“蓼蓝”,证明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染匠已经掌握了蓝靛的制作工艺。中国最早具体记载从蓼蓝染液中制取蓝靛的方法见北魏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种蓝》:“七月中作坑,令受百许束,作麦秆泥泥之,令深五寸,以苫蔽四壁。刈蓝倒竖于坑中,下水,以木石镇压令没。热时一宿,冷时再宿,漉去荄,内汁于瓮中,率十石瓮,著石灰一斗五升,急抨之,一食顷止。澄清泻去水,别作小坑,贮蓝淀著坑中。候如强粥,还出瓮中盛之,蓝淀成矣。”北魏时期,蓝靛制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南通很早就有种蓝制靛的传统,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南通还有向朝廷进贡蓝靛的记载,只不过那时的制靛的原料为菘蓝,品质不如蓼蓝好。
南通种植蓼蓝开始于明末清初之时,广州布商传来了蓼蓝种子,南通的染坊和蓝靛制作工艺才慢慢发展起来。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当时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光绪通州志》载:“种蓝成畦,五月刈曰头蓝,七月刈曰二蓝,甓一池水,汲水浸入石灰,搅千下,戽去水,即成靛。用以染布,曰小缸青。”正是蓼蓝在南通的广泛种植、蓝靛制作技术的改进以及大量染坊的出现为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2)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起源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有直接和间接两方面三个源头:
1南通蓝印花布的印染技艺直接源于宋代嘉定和安亭镇的“药斑布”。
据《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记载:“药斑布出嘉定及安亭镇。宋嘉定中(1208—1224年)有归姓者创为之。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诗词各色,作被面、帐帘之用。”嘉定、安亭均属于现在的上海地区,与南通隔江相望。可以断定,南通蓝印花布印染工艺是由古代上海移民传入南通的。
2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间接源于蜡缬技艺。(www.daowen.com)
从南通蓝印花布的防染原理上看更像是吸收了蜡缬的风格,特别是岭南瑶族的夹缬灌蜡法。宋人周去非(1134—1189年)描述瑶人镂板蜡染蓝印花布的《岭外代答》成书于淳熙五年(1178年),而南通蓝印花布的前身药斑布产生于宋嘉定中,两者相距至少三十年以上。同时瑶人所使用的镂板蜡缬蓝印花布也必定是周去非见到之前就已存在。因此,笔者断定,极有可能是药斑布吸收改进了瑶人的镂板蜡缬的防染原理。
3南通蓝印花布的花版制作间接吸收了夹缬花版的制作技艺。
南通蓝印花布和夹缬的花版都是使用镂刻的手法制作,不同之处是南通蓝印花布使用花版镂空的地方显花纹,而夹缬则使用镂空的地方显底色。同时,南通蓝印花布使用纸花版,而夹缬则使用木花版。夹缬在唐代民间染坊中非常盛行,宋代禁止民间夹缬后才出现药斑布,工艺上总是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夹缬中使用的雕花版工艺必定会影响到药斑布的花版制作。因此,药斑布在防染工艺上继承了蜡缬防染工艺,在花版制作上则继承了夹缬花版雕刻工艺,而南通蓝印花布则是在药斑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产生的原因
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关键是纸版刮浆技术,这种防染技术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历史原因:
1宋代多次禁止民间使用夹缬印染。《宋史·舆服志》载政和二年(1112年)诏令:“后苑造缬帛,盖自元丰初置为行军之号,又为卫士之衣,以辨奸诈,遂禁止民间打造。令开封府申严其禁,客旅不许兴贩缬版。”由这则诏令可知,宋王朝曾经多次禁止民间打造夹缬花版,甚至贩卖夹缬花版也要治罪。在政府的禁令下,民间夹缬工艺必定遭受很大的打击,逐渐衰落以至失传。
2药斑布的出现推动了中国民间蓝印花布印染业的发展。药斑布的印染方法有两大特点:一是用镂花纸版代替了夹缬花版,雕刻镂花纸版要比镂花木版容易得多,从而使得花版制作工艺更简单;二是采用刮浆纺染的方法,印染的成功率比夹缬印染高得多。据温州夹缬印染术传承人薛勋郎描述,他在学习夹缬印染术的过程中一共染坏了五百多条棉布,损失了将近三十多万元人民币,由此可见夹缬纺染工艺要求之高。然而,南通蓝印花布所采用的纸版刮浆纺染工艺就简单得多,只需要配好浆料,刮在镂花版的空隙处就能形成纺染的图案,不需要像夹缬那样考虑夹版夹紧时的力度,这样纸版刮浆纺染就比夹缬纺染高效得多。
3中国古代服饰制度对色彩的限制使蓝色成为平民阶层的象征。中国古代服饰的颜色和身份等级有着密切的关系,各个封建朝代对服饰颜色的崇尚各不相同。夏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汉尚赤,唐服尚黄。然而,各个封建朝代对颜色的审美大致遵循“贵正色、贱间色”的规律。在中国古代,所谓“正色”指的是青、赤、黄、白、黑五种,而“间色”指的是绿、红、碧、紫、駵黄五种。因此,在古代被称为“碧”的蓝色就是一种贱色,百姓将蓝色作为服用之色,绝不会出现僭越服制的事,这正是蓝印花布在民间一直长盛不衰的社会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