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缂丝称谓演变与传播路径

缂丝称谓演变与传播路径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此可知,这种“刻丝”的称谓是从织物的外观特征考虑而得名。通过对缂丝用字的分析,不难看出缂丝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其发展的规律。最后,当其发展到顶峰,其称谓趋向于专业化的“缂丝”。综上所述,通过对缂丝的工艺起源、传播过程、用字三个方面的问疑,笔者总结出缂丝起源和传播的路径图,如图14-3所示。他们通过迁徙,又将缂丝工艺传播至中原地区。图14-3缂丝起源与传播路径

缂丝称谓演变与传播路径

缂丝的“缂”字在中国古代有四种写法,宋代洪皓《松漠纪闻》记作“剋丝”,庄绰《鸡肋篇》记作“刻丝”,明代张习志为朱克柔《缂丝牡丹》作题跋记作“克丝”,明代谷应泰在《博物要览》中记作“刻丝”。明代汪汲在《事物原会》中指出:“克、剋、刻三字皆读此音。缂丝之缂当作缂是也。”由此可知,缂丝的写法在古代经历了剋丝、刻丝(宋代)→克丝、缂丝(明代)→缂丝(现代)三个时期。

近代学者胡韫玉认为对丝织工艺当谓“缂”,而对金木工艺则称“刻”,字各有所当,故“刻”“克”皆为假借。笔者认为,首先,“剋”作以纬剋经之说。中国古代非常注重等级和次序,历来就有经天纬地之说。成书于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的《左传》《国语》中记载:“经纬天地曰文。”“天六地五,数之常也。经之以天,纬之以地。”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以经线为尊、纬线为贱的经线显花的思想。而“剋”在《尔雅》和《集韵》中有“胜”或“杀”的意思,因此,以下胜上,通经断纬、纬线显花技术原本就有违反常规,缂丝最初作为“剋丝”就不足为奇了。其次,缂丝作“刻丝”源于《鸡肋篇》中“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由此可知,这种“刻丝”的称谓是从织物的外观特征考虑而得名。再次,“克丝”两字可能源于假借,毕竟“剋”极为不吉,有“杀之”的意味,假借“克”情有可原。此外,商人喜用简化字,同时也忌讳不吉之字,约定俗成,以“克”字代替“剋”。最后,“缂”字最符合“缂丝”工艺的特征,《玉篇》“缂,也,织纬也”,可见缂字最为科学、合理。清代著录宫廷书画的《石渠宝笈》和《秘殿珠林》中均记作“缂丝”。通过对缂丝用字的分析,不难看出缂丝名称的变化反映了其发展的规律。最初,文人以缂丝的某方面的特征为其命名,如“剋丝”“刻丝”。随着缂丝的发展,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商人们创造出缂丝的俗名“克丝”。最后,当其发展到顶峰,其称谓趋向于专业化的“缂丝”。

综上所述,通过对缂丝的工艺起源、传播过程、用字三个方面的问疑,笔者总结出缂丝起源和传播的路径图,如图14-3所示。首先,缂丝在原料准备阶段的工艺来源于中原地区的丝纺工艺,在缂织技法上则源于西域少数民族的缂毛工艺,而且在这一阶段起主要作用的极可能是定居于西域的汉族织匠。其次,在缂丝传播过程中,唐代迁居西域的回鹘人又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迁徙,又将缂丝工艺传播至中原地区。到了宋代,随着北宋的灭亡,中原地区的缂丝工艺又随着汉族移民传播至江南地区,最终在苏州得到了传承与发展。再次,关于宋代缂丝传播中心—“定州”,虽然当时有五处地方被称为定州,但运用反辉格史观历史分析,宋代所指的“定州”必定为河北定州,而非其他被称为定州的地方。最后,缂丝用字从“剋丝”“刻丝”到“克丝”,然后再到“缂丝”的演变,反映了人们认识外来织造工艺从最初的某方面的表征向专业化转变的发展规律。(www.daowen.com)

132

图14-3缂丝起源与传播路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