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齐谐记》一卷,南朝梁吴均(469—520年)撰。今本《续齐谐记》仅十七条,有很多民间故事,其中不乏与纺织服饰相关的民间故事。
其一,“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此则故事道出重阳节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之由来。其中与纺织相关的乃是茱萸囊,此物正好印证唐代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如何插茱萸。
其二,“桂阳成武丁,有仙道,常在人间,忽谓其弟曰:‘七月七日,织女当渡河,诸仙悉还宫。吾向已被召,不得停,与尔别矣。’弟问曰:‘织女何事渡河?去当何还?’答曰:‘织女暂诣牵牛,吾复三年当还。’明日失武丁,至今云织女嫁牵牛。”此则故事是关于织女、牵牛爱情的由来。其可信度还是值得怀疑的,因为早在东汉崔寔的《四民月令》中就有织女、牵牛劳燕分飞的悲情故事,并未言武丁说此事。
其三,“弘农邓绍,尝八月旦入华山采药。见一童子,执五彩囊承柏叶上露,皆如珠,满囊。绍问曰:‘用此何为?’答曰:‘赤松先生取以明目。’言终,便失所在。今世人八月旦做眼明袋,此遗象也。”此则故事告诉后世八月旦做眼明袋的由来,为当下申请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单位提供了相关的民俗依据。(www.daowen.com)
其四,“吴县张成,夜起,忽见一妇人,立于宅上南角,举手招成。成即就之。妇人曰:‘此地是君家蚕室,我即是此地之神。明年正月半,宜作白粥泛膏于上祭我也,必当令君蚕桑百倍。’言绝,失之。成如言作膏粥,自此后,大得蚕。今正月半作白膏粥,自此始也。”此则故事是中国农历正月半用白膏粥祭祀蚕神的依据之一。
其五,在《续齐谐记》中“青衣小儿”“青衣婢”的称呼。青衣乃是古时地位低下者所穿的服装。婢女亦多穿青衣,后为婢女的代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