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物的度量即规格,统一的规格便于征税和商品贸易,从成书于春秋时期的《诗经》中“抱布贸丝”即可见以布交换丝的物物交换,但这一交换物各自肯定是有一定的规格,不然这一交换是不可能顺利进行的。同时期成书的《左传》亦有“夫布帛之有幅焉,为之制度”,故才有“吴起使其妻织组,而幅狭于度,出其妻”一说。织物的规格常用“匹”,但匹的规制在不同历史时期略有变化,如图7-4所示。
图7-4中国古代各时期“匹”的度量变化
之所以特别在明清时期发生较大的门幅变化,主要在于织机的进步,甚至出现二人共织的织机。同时明清时期织物度量单位“匹”的长度也发生变化,我们认为可能有两方面原因:1随着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各地已出现很多强大的纺织区域经济,如江浙和四川等地,但在不同纺织经济区内,其匹的长宽各有不同,这可能与各地的生产习惯、市场消费习惯有关。2匹的长度也有可能与明清时期运输的商业化有关,纺织品运输的体积与其费用密切相关,假设按五代后周规定匹的规制,则一匹丝织品的体积明显小于一匹麻织物、棉织物的体积,但这三者都有相同的匹心(使纺织品围绕在其周围的木板),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显然丝织品运输成本要高些。为了节省运输费用,古代商号可使1匹丝织品的长度略长于1匹棉纺织品或麻织物的长度,使丝、棉、麻三者一匹的体积相同,这样丝织品在大宗运输中会节省很多费用,同时明清时期匹长不等可能与不同商号的经营策略有关。(www.daowen.com)
确定“匹”的织物度量后,基于匹来看其他织物度量单位就有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了。但是非常遗憾,中国古代典籍中关于纺织度量的注释说法不一,导致其十分混乱。但笔者经过研究,推出织物度量:1两=1匹=2端=4丈=5寻=40尺;1束=5匹;1纯=2两或5两。
此外,魏唐之际曾一度出现“张”的规格,据吐鲁番文书中的记载,1张规格约长8尺至1丈、宽4尺至5尺,相当于今之长2m、宽1m上下,是一种流行于中亚地区的规格。后在内地亦有使用。我们在此有一点需要澄清,宋代词《九张机》中的“张”不是织物的规格,原因有二:1“张”的度量用法是在魏唐之际流行,而非宋代流行。2如果文中“张”是度量单位,那能织出九张织物的织机该有多大?甚至其后创作词《百张机》,那整个织机比金字塔还大。显然词中“张”不是织物度量单位。3词中“张”应该指操作的意思,而“机”是指织机的意思。所谓几张机是指操作织机几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