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关于“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的度量观点如图7-3所示。图7-3徐锴关于丝的度量笔者认为这种度量观点是有问题的。但徐锴之后南宋成书的《五灯会元》卷十四有“木人密运化机,丝毫不爽。石女全提空印,文彩未彰”,明显将一根蚕丝的直径作为长度的度量单位。笔者认为《五灯会元》有可能受徐锴论述的影响,乃至成语“丝毫不差”“丝毫不爽”都是受徐锴训诂的影响。
南唐文字训诂学家徐锴关于“一蚕所吐为忽,十忽为丝,糸,五忽也”的度量观点如图7-3所示。
图7-3徐锴关于丝的度量
笔者认为这种度量观点是有问题的。(www.daowen.com)
1成书于南北朝时期的数术专著《孙子算经》中有最早关于度量“忽”相关的记载:“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秒,十秒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并没有“十忽为丝,糸,五忽”的表达。但徐锴之后南宋成书的《五灯会元》卷十四有“木人密运化机,丝毫不爽。石女全提空印,文彩未彰”,明显将一根蚕丝的直径作为长度的度量单位。笔者认为《五灯会元》有可能受徐锴论述的影响,乃至成语“丝毫不差”“丝毫不爽”都是受徐锴训诂的影响。
2比徐锴所处时代要早成书的《说文解字》对“丝”“糸”的解释为“丝,蚕所吐丝也”“糸,细丝也”,这似乎与徐锴的论述也不相同。笔者在此认为,徐锴只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丝”“糸”进行补充和解释。南唐在五代十国时期相对于其他地区较为安定和经济繁荣,丝织业空前发达,可想而知徐锴一定看到过南缫车缫丝,缫过的丝正是多根茧丝并股加捻,徐锴可能错误地把认识问题说成了工艺问题。但徐锴这句话有其意义,它可以成为证明五代十国时期已有南缫车的一个间接证据。
3考证甲骨文“丝”“糸”的图像信息即可说明徐锴的错误,具体论证参见“‘糸’(mì)、‘丝’在甲骨文中的悖论思考”一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话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