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学界传统观点这样解释“学”:爻疑罔之省,字象双手结罔,非学之不能结。之所以这样解释,可能其观点是从“学”的字形变迁(图6-6)中推导出来的,有的人解释“学”字的甲骨文下面、金文和篆体文中的“冂”是指网的架子,金文和篆体文中“冂”下是个“子”,表示一个小孩子,金文和篆体文中的一些“学”的变体字中有一只手拿着一根鞭子的形态(见图6-6中金文和篆体文第一种字形右边),这是会意棍棒下面出好学生。
图6-6“学”字的变迁
有人这样解释:“教”的甲骨文(图6-7)像有人在执鞭演卜,下面是孩子学习的形象。这里的“爻”被认为是占卜。
图6-7“教”字的变迁
对于“学”“教”甲骨文中“爻”形和“冂”形的解读,笔者有二点拙见:(www.daowen.com)
第一,“爻”形应该是指纺织。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教育性。之所以它是社会性的,主要是因为劳动技能需要模仿,劳动经验需要交流。正是因为这种模仿和交流使劳动具有教育性,因此教育起源于劳动。笔者认为教育首先应该是一种劳动。“教”的甲骨文中“爻”形被认为是占卜,显然是有问题的。理由一是《说文解字》言“爻,交也”,《广雅·释诂》有“爻,效也”,可见爻的本意不是《周易》中的“爻象”;理由二是“教”的金文中还有是网状的形象(图6-7第一个金文形象)。笔者曾经认为“爻”形很可能是指地里的粮食作物,“教”和“学”会意为学习种植庄稼也说得通,但其他所有表示作物的符号都没有用“爻”形表示。此外,对篆体“觉”(图6-8,“觉”暂时没有发现甲骨文和金文)的解读更让笔者认为甲骨文中“爻”形是指纺织。图6-8中字体下面表示一个人眼睛一睁开,即看到两只手形和“爻”形,什么东西在古代一觉醒来就能看到呢?应该是勤劳的妇女在纺织啊!结罔是在水边。文字中象形符号的创造是有一定规律的,每一个符号在所有甲骨文中的会意有固定的意义,根据“觉”“教”“学”的篆体会意,笔者反推出两只手形和“爻”形是在从事纺织劳动的表征,“爻”形也可作纺织的简化表达。
图6-8“觉”字的篆体
此外,从创造甲骨文的历史语境来研究,也可见“爻”是纺织的符号。早在新石器时代早期,人类过着定居生活后,就已经会结罔了,而创造文字是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比较难的劳动是纺织而不是结罔,不然为什么中国神话中都是伟人—黄帝、嫘祖发明纺织呢?传说创造文字的仓颉是黄帝时代的人物,需要学习和教育的应该是当时最难且比较重要的一种劳动,因此“教”和“学”中“爻”形应该是纺织。
第二,“冂”形应该不是网的架子的会意,而是指蒙昧或未睡醒的意思,因为《说文解字》中有:“学,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矇也,臼声。”这样就不难解释“学”与“教”中出现一只手拿着一根鞭子的形态的原因了—学生不懂或学习时打瞌睡。
由此看到,“教”与“学”源自于纺织。此外,从“学”与“教”的甲骨文会意解读,不难发现“教中有学”“学中有教”,两字应该是同体,这也可能是“教学相长”一词最好的一种解读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