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的产生与中国的快速城镇化发展有密切关系,与中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制度,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城市从乡村吸取了大量资源,城乡发展不平衡有关。
1.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是农村空心化的根本原因
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一直是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一方面,二元的户籍制度影响下,城市基础设施、资金等投入较大,城市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相对完善,从医疗、教育、卫生到养老等方面都更为成熟与完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及其覆盖范围,以及城市干净美好的生活环境,相对农村都有着更为强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制度弊端对农业发展的约束,以及户籍制度的松动,形成了驱动乡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推力。农村土地的所有权属于集体,农民只有使用权,土地不能由农民自由转让和出租,这造成了土地无法在生产者手中集中形成规模经营,土地细碎化成为农业现代化的巨大障碍,农业产业的产出和回报都难以达到较高水平,同时对于非农业占用土地的有效补偿偏低,农民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乡村人口面临的现实困境就是务农收入偏低,农业收入增长趋缓,与城市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特别是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从集体劳动中解放出来,农民有了更多的自由支配时间,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后,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户籍严控制度逐渐松动,农业户口与非农户口的二元格局界限被逐渐打破,进城务工人员自由流动的合法化,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大批涌向城市的现象,多数选择滞留在城市,造成了农村的空心化。
2.城乡经济差异是农村空心化的主要原因(www.daowen.com)
农村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农业的发展,农业经济受自然环境的束缚,多数情况下都由自然环境来决定。同时,近年来,随着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增长,农业成本一路上升,但粮食的价格仍较低,造成了农业经济利益的大滑坡,降低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他们把目标放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导致耕地弃种现象。城市经济是一个复杂的多元体,各个行业要求的标准不同,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为进城务工的农民提供了就业的空间,而且收入比耕地更多,引起了大量农民向城市流动,农村的劳动力人口逐渐减少,空心化逐渐形成。
3.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农村空心化的内在原因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一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的繁荣刺激了农村居民对于现代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加快了农村人口“流出”的速度。城市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福利的大幅改善,增强了农民走出农村和留在城市的意愿,并且政府也积极鼓励农民参与到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去,最终导致随着大批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趋势形成。广大进城务工农民在城市生活几年后,习惯了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服务、医疗、卫生、教育水平等,对回农村的意愿越来越弱,城市生活的优越性也不断使先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带动亲朋好友进入城市聚集生活、发展,推动了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发展和日益加剧。其中最为突出的当属农村年轻人即“新生代农民”。他们不喜欢闭塞偏远的农村,很少有人愿意回到农村务农,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留在城市,即使某天不得已回到农村,也将是无力务农的老年时期。因此,部分外出求学的高素质青年农民工也最终成功扎根城市。长此以往,农村人口直接减少,逐渐失去了这些“精英群体”。农村缺乏具有生机活力的年轻人,农业生产必然失去潜在的壮实劳动力,村庄选不出带头致富的领导者,村庄治理水平必然停滞不前,致使留守农民看不到希望,从而纷纷“外逃”,进而加剧农村人口“空心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