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道德文化先行的乡村软治理:有效之道

道德文化先行的乡村软治理:有效之道

时间:2023-05-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历史上看,德治一直是中国社会历来重视的治理手段。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形成了以“德主刑辅”、以教化为先的主线治理思路,这种德治思想虽然蕴含着不少封建统治意识和唯心思想,也与现代意义上的德治观念迥异,但通过合适的继承与转化,对现今的国家治理与乡村治理仍有不少启发。道德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放眼于乡村治理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道德文化先行的乡村软治理:有效之道

历史上看,德治一直是中国社会历来重视的治理手段。早在西周时周公姬旦就通过“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等阐释了朴素的德治思想。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儒家则进一步将“德政”思想发扬光大。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明确指出用政治、刑罚来管理人民不如用德行、礼貌来教化人民。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儒家仁政思想治理国家,形成了以“德主刑辅”、以教化为先的主线治理思路,这种德治思想虽然蕴含着不少封建统治意识和唯心思想,也与现代意义上的德治观念迥异,但通过合适的继承与转化,对现今的国家治理与乡村治理仍有不少启发。“人类政治生活的基本秩序不仅需要基本政治制度的维护,也需要道德伦理规范的协调”。[1]德治的力量已被历史证明,德治理念不再停留在对个人行为的规范与束缚,而成为国家层面的精神意志或文化符号,集中反映了国家治理的价值观念,这进一步聚集为巨大的感召力、协调力和约束力。单纯依靠外部控制或强制力量推进的社会治理界定了人们的行为底线,若要持续长久地内化为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则需要构筑更为柔性的德治体系。

道德与文化是乡村德治的核心内容,具有法治和自治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其中,伦理道德是乡村治理的根基,对于社会风气和人心民意具有重要的引导和凝聚力量;文化则是乡村治理的灵魂,直接影响着乡村治理的精神风貌和最终成效。道德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放眼于乡村治理更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和乡村社会转型的当下,树立文明新风、弘扬崇德向善的价值理念有助于遏制乡村陈规陋习的扩散和破解思想迷茫的困局,夯实乡村治理的道德基础,推动法治、德治、自治的合力形成与协调统一。(www.daowen.com)

关于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则至少可以从几方面来看。首先,文化教育是提高乡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其中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培智扶志等教育活动是参与人口素质提高的显性力量,文化设施、文化活动、传统技艺、乡俗民规等文化熏陶则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力。乡村文化承载着培育淳朴乡风民风、营造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和提振新时代农民精神风貌的重要使命。其次,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标志。乡村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家园,传统乡村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农耕文化、农政思想和治理理念都蕴含着许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坚持文化引领、文化先行,实现乡村文化的发展繁荣,能够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文化基础。最后,乡村文化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乡村具有独特的文化记忆、文化留存与生态吸引力,结合各自特有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能够融合发展文化产业或旅游产业,拉动乡村经济的同时,留住乡民并吸引人力人才,从而焕发乡村文化生机,使乡村社会从边缘走向中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