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教育 黄展云在营前模范 村发表思想谈话

黄展云在营前模范 村发表思想谈话

更新时间:2025-01-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黄展云采取鼓励各乡自筹开办费,办事处与本乡共同分担经费的办法,调动各乡办学积极性,使营前地区新式小学由6所增至34所,全区划分为5个教育行政区,并设中心小学作为示范,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学生一律免费入学。模范村社会治安得到显著改善。还根据乡镇自治施行法,设立营前模范村国民训练讲堂,对村民进行国民教育。黄展云病逝后,营前父老乡亲在模范村办事处故址立碑,题刻“遗爱在民,民不能忘”以纪念。

黄展云(1876—1938),祖籍福建永泰县,晚清廪生,早年立志教育救国,后留学日本,追随孙中山,是同盟会福建支部的重要领导人,曾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秘书,一生服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富有福建士人传统的践履精神。1927年,黄展云出任福建省政府委员,兼农工厅厅长,秉承孙中山“耕者有其田”及民生主义资本、土地、实业、教育“四大纲”[3]的思想,决心“向乡村去直接和民众接近”,向省政府提议划长乐营前分县为“营前模范农村”,做“实行农工政策的试验场”,并亲自出任营前模范村村长。其本人自述:“展云忝为革命党一分子,负有完成革命之责,不敢自弃,思竭我微能,效忠于万一,爰于前年农工厅成立之时,向省政府请划营前分县全境为模范村,冀于此区域范围之内,推行本党对于农民一切政纲,使国民革命,得一部分成就。”[4]可见他所致力的乡村建设活动,主要是基于民主革命思想和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建国方略

黄展云建设营前模范村的主要措施有:

1.发展农业以巩固乡村基础

从清查人口、丈量土地入手,对田赋进行清理和改革,落实“有田有税、田多税多”,杜绝大户人家隐瞒土地逃税,减轻一般农户的田税;成立村农民协会,服务农业生产,协调佃农与地主关系。加强技术指导,提升农业生产的科学含量,主要有引进农作物良种,派农技员下田指导,设立农事咨询处“以备农民咨询”,咨询事项“专限于农事范围以内,如农作物种子之选择、病虫害菌之杀除、土壤之改良、水泉之调节、施肥之注意、各种农作物所适之气候及土质、牲畜蚕桑之研究、新式农器之采用、农产艺术品之制造等”。发展多种生产,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组织渔业资源调查,建立渔业基地,发展养殖和捕捞;开运河,灌溉农田;官民合办小型发电厂和碾米厂;整修公路街道,修筑车船码头,设小汽轮通行福州;建立公共苗圃,推广乡村植树绿化等。

2.建造商业街以繁荣市场

发动农民改造闽江流经营前段,在河滩打入木桩填土为地,不占用一分农田,建成一条大道,道旁盖起两层骑楼式店铺,形成商业“新街”,设邮局、海关等公共服务设施,招徕商家经营。黄展云建商业街的初衷,是要以骑楼商铺从地主、乡绅手中换取土地,分配给赤贫农民,作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一种手段。黄展云还在江边修建了大型农贸市场,渔业基地设在农贸市场附近,便于即捕即销。

3.整顿金融秩序以发展农村事业

营前民间高利贷活动猖獗,尤以钱庄为多,资本雄厚的商号也多兼营钱庄业务,并以资金优势垄断粮谷等生意,获取暴利,而贫者再生产能力不足,加剧两极分化。为整顿金融秩序,黄展云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对钱庄进行整顿,严查其储备金,限制其出票额,制止票号滥发纸币;另一方面,在模范村办事处创办营前模范农村农工银行,以省农工厅节省部分经费作为资本,加以吸储存款,低息贷给农民,并发行小额纸币在辖区流通。这些措施受到村民普遍欢迎,有力地抑制了高利贷活动,活跃了经济,对当地社会发展起了显著的积极作用。(www.daowen.com)

4.实施新式教育以提升乡村文明

营前有人口4万,此前仅有6所小学,其余都是旧式私塾。黄展云采取鼓励各乡自筹开办费,办事处与本乡共同分担经费的办法,调动各乡办学积极性,使营前地区新式小学由6所增至34所,全区划分为5个教育行政区,并设中心小学作为示范,实行小学义务教育,学生一律免费入学。同时还创办一批幼儿园、民众学校、图书馆等。黄展云还自编教材,结合乡村实际因材施教,旨在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沟通社会,联络家庭”,起到启蒙和培育民众科学与民主意识,“唤起村人对政治之注意”,全面提升乡村文明水平的作用。

5.治理土匪村霸以安定社会秩序

长乐民风剽悍,营前一带多游民,土匪无赖绑票抢劫等恶性事件时有发生。黄展云一方面加强宣传教育,敦促土匪恶霸改邪归正,另一方面加强打击力度,出动武装警备队四处搜捕,逮捕法办绑匪劫犯。同时组建民众自卫组织,将各乡藏有枪械者登记给照编入民团,派有军事学识者带领警兵对民团进行训练,很快令各地积匪闻风逃匿。模范村还召开乡民大会,对一贯仗势欺人的土豪劣绅、地头蛇进行说理、揭露、批判,施加压力灭其威风,使他们不敢作恶欺压良民。模范村社会治安得到显著改善。

6.实行地方自治以奠定民主基础

黄展云依据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和国民政府相关法规,制定《营前模范农村暂行章程》,打破农村传统社会权力秩序,建立起自治模式的地方行政制度,设村政委员会,村长负指挥监督全村行政事务之责,下设民政、财政、建设教育、行政等部门主持日常事务,精员简政,提高办事效率,遇有大事则集合民众、乡绅进行商量和征求意见。又设立仲裁委员会以调节人民争议。还根据乡镇自治施行法,设立营前模范村国民训练讲堂,对村民进行国民教育

营前模范村是首个以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为指导,由地方政府直接推动的实验乡村。在方圆数十里、人口3.8425万人的范围内,试行了一系列崭新的乡村改良,从1928年2月模范村政府成立到1933年7月撤销,历时五年多。黄展云以个人的特殊资历、地位和能量为后盾,推行有力,成效卓著,模范村展现出一派新气象,当时许多媒体都做了报道和肯定,对全国其他地方的乡村建设,也产生了一定的示范和影响效应。但由于政局的变化和地方势力复杂,模范村的新政渐渐为当局所不容。1933年模范村撤销后,划为长乐县第七区,但黄展云为模范村建设所做的贡献,一直为当地人民所怀念。黄展云病逝后,营前父老乡亲在模范村办事处故址立碑,题刻“遗爱在民,民不能忘”以纪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